我看了一会儿才明白,这不是寻常的纪念碑,而是仿照当年战火中铺在医院屋顶的红十字符号,连同被对方轰炸和炮击打出的破洞,变成一种控诉的纪念。通道旁边是医院大楼底层的侧门,玻璃上也有这么一个带洞孔的红十字,旁边还堆放着一些沙袋和厚木板。推门进去不见一人,出来时一辆救护车送来一位老妇人,司机和医院工作人员在旁边坐着抽烟,没人注意到我两次进出。
战争可以摧毁城市,但摧毁不了文明,更摧毁不了人们对文明的追求。
市中心广场旁桥头的塑像,是为了纪念从法国前来参战被杀的年轻人让·米切尔·尼古莱(Jean-Michel Nicollier);政府机构门前的石碑上,刻着战时殉职的公职人员;一栋残破的二层小楼没再修建,窗台上摆着的红色鲜花已经垂挂到斑驳的黄色墙上;市内唯一高层建筑仍然抛废在那儿,门口却还挂着“Hotel Dunav”(多瑙河酒店)的字样。河畔最大的水塔四周已经围上了钢架;当年围城时它被炮轰得千疮百孔,顶上仍然飘扬着克罗地亚国旗,成为武科瓦尔的象征而闻名世界。
半个月后武科瓦尔完全失守,成为二次大战之后第一座被整体摧毁的欧洲城市,1万5000栋房屋变废墟。3000克罗地亚人死亡,其中四分之三为平民,包括医院中被集中处决的200伤病员,有妇女也有儿童。如此之恐怖和惨痛,今日就留下一块碑文几行字,连同后面3米多高的木制十字架,在无人的黄昏中默默地站着,谁会前来凭吊?
简简单单的纪念,纪念了极不简单的经历。医院大门口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文,粗粗翻译了几句,是为了纪念1991年战争中被杀的200人。从8月到11月,塞尔维亚方面3万军队围城87天,克罗地亚守军才2000多,医院也成为对方地空猛烈攻击的目标。11月3日,有医生发出求救信:“昨天医院接受了87名新伤患,今早又接收了18名,总数增加到350名。他们主要是平民,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情况十分紧急,药品告罄。我们已陷入绝望之中。”
武科瓦尔,克罗地亚东部边界小城,才三万人口。但这次东欧行顺着多瑙河往南漂流,沿途最吸引我的就是她了,也就为了28年前的那场是非难辨的战争(此处指的是1991年到1995年之间,克罗地亚从南斯拉夫联邦独立出来时,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因民族对立而引发的克罗地亚战争)。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和编辑,我有大半年时间几乎天天都关注武科瓦尔,每天都收到从这个被围困之地发出的新闻报道、图片和视频,看着她在世人的眼光下一天天被毁成废墟。
多瑙河水并不蓝,有点绿有点黄,正逢初夏多雨还有些浑浊。只是到了武科瓦尔(Vokuvar)停靠,才发现多瑙河真的变蓝了——碧蓝碧蓝的天空把河面染成蓝色,河面上又漂浮着几朵纯白纯白的云,片刻间就会把人化得软软的。河边散落着几栋小房子,黄色、白色与砖红色相间,都被野花和小树遮着半隐半现。我走几步就停下来,多留几张美景在手机里面。没想到武科瓦尔会这么美,而且特别特别的安静,静静地面对着多瑙河对岸的塞尔维亚。
里面就是28年前战地抢救中心的原状,那时使用过的手术床、无影灯、血液循环器和监控电脑都依放在墙边和墙角,今天看来更显得陈旧。墙上的窗户粘贴了沙包栈的照片,重现战时实景。另一面墙上有一些文字和图片:原来的医院大楼和战争毁后的模样;一长串的名单分门别类,或是参加过抢救的医院各部门人员;黑色方框中30名殉难者名字,都有出生年份和职务,最年轻的那时才20刚出头,司机。还有一面墙上挂着特蕾莎修女的画像,双手捧着一张纸在看什么,念叨着什么。
那是当代文明世界的耻辱,不可思议的人道悲剧。打开武科瓦尔的地图,左上角边上有一个醒目的红十字图案,上面还点缀着好些小黑洞,旁边的克罗地亚语字译出来就是“武科瓦尔医院”。我要去那儿,沿着多瑙河边的道路最多一个小时可以走到,能赶在天黑之前回来。
正好出来一名年轻女子,大学毕业生的样子,英文很不错。她说这儿就是我要找的医院,只是那个战争纪念的地方不好认,她可以带我去。下班时分,不好意思麻烦她,我还是自己试一下。按着她的指点,往前再右转,只看到一条往下的通道,顶上悬撑着一幅巨大的红十字图案,上面凿有大大小小近20个窟窿。
但文明真的能够抵挡野蛮吗?当年武科瓦尔一夜之间从文明坠入地狱,谁能料到本来和好相处的邻居、朋友甚至同住一个屋顶下的亲人,竟会彼此仇杀起来,非要你死我活。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自问,同样的悲剧今后就一定不会重现?没有答案。
重建的医院两座新楼比原先更加有现代感。院子当中树立着一座裂成两半的不锈钢雕塑,嵌着一颗永远破碎的心,武科瓦尔的心。同医院一样,武科瓦尔已经重建起来,只是还处处可见渐渐淡去却不会消失的伤痕。
穿过一处起码百年历史的墓地,小路两边都是长满青绿苔藓的墓碑。靠近码头的一座小桥上,走来三位身着民族长裙的女孩,满面青春笑容,和多瑙河上空的蓝天一样动人。如果她们能够走出墓碑一般沉重的历史影子,如此美丽的地方就是天堂。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探寻,同行的朋友都去了市中心。语言不通问不到路,但手里有地图,当地人都很友善,指指点点大概搞清了方向。往西往西再往西,前面的太阳渐渐低垂,好在夏日的欧洲天黑得晚。经过几栋政府机构模样的大楼,前面那个黑色玻璃墙建筑像是医院大门,上方有“Bolnica”一排大字,应该是克罗地亚语,后来用翻译软件查出就是“医院”的意思。
(本文原刊三策智库网)
不寻常的纪念碑
战争摧毁不了文明
回去时经过黄色外墙的武科瓦尔博物馆,大门已经关锁。战争曾彻底毁了它,里面的文物被抢劫一空。战后开始重建第一步就是清除里里外外的地雷,接着追讨、修复和募集文物,克罗地亚各地和欧洲多个国家也送来了上千件捐赠。2016年,欧洲博物馆论坛把素有“欧洲博物馆奥斯卡奖”之誉的斯列托奖(The Silletto Prize)颁发给了武科瓦尔博物馆。馆长说:“战争可以摧毁城市,但摧毁不了文明,更摧毁不了人们对文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