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面簿群组“一首诗的时间”策划人的写作提示(prompt)挑战了诗人,让他们突破原本写作的套路,一些人也跨越不同语种,以自己平时少用的语言写作。
刘健生也有同感:“我现在有更多种方式,来表达一盘鸡饭的美味。”
洪均荣在群组遇到的高中老师是速度狂人,在写作提示出街后短短一个小时之内就交货。
“一个月内每天创作,能有那么多首被各地的诗刊编辑认可,足见网络适合创作……通过社交媒体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写出一些自己平常不写的东西。”
策划人已经将隔天的写作提示提前发到了页面上,刘健生根据提示开始构思明天的作品,一首首作品在他键盘的敲敲打打下逐渐成型。
曾受邀对“一首诗的时间”诗作进行点评的本地作家、诗人周德成,日前接受《联合晚报》访问时表示,在网上读诗写诗已成为时髦的生活方式。
刘健生的体会则是,网络写诗,最重要的是脸皮要厚,不要担心被人点评。
社交媒体拉近距离
在“一首诗的时间”群组中遇到自己的高中老师,2017年策划人、笔名空·龙猫的洪均荣(28岁)觉得,网络写诗平台的吸引力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有些夜里他实在写不下去,就会把诗稿放到一边,开始处理别的工作,灵感来袭的时候,再捡起来继续写。他得在临睡前把作品发到网上,因为他白天忙着工作,就无法继续创作了。
刘健生和周昭亮都不是专业的诗人,他们无论是上学的时候修读的科目,或者毕业后从事的职业,都和文学搭不上边。
很多人觉得文学创作距离自己很遥远,精炼抽象的诗歌更让人望而却步。
诗人刘健生(40岁)把三个小孩哄睡着了之后,才能坐到电脑前点开面簿“一首诗的时间”的群组页面。
他说:“我们是想创造条件,培养多一点诗人和读者,但最后居然能够吸引到大学数学系学生以及高等学府教授,这个有点出乎意料。”
要引导年纪比他们大而且经验丰富得多的诗人写作压力很大,但是接棒的“所谓诗社”成员林慈暄、郭毅杰、李心仪、石馨瑶和林佳莹集体回复询问时,也说:“我们希望前辈们不要嫌弃我们这些初出茅庐‘嫩咖’,也希望我们的‘英勇牺牲’能够鼓励更多年轻人到网上来一起写诗。”
他说:“其他人也根据同样的题目在创作,没有头绪的时候可以参考,阅读过程中可能激发出自己的创意,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这时候就无所谓平民或者精英,大家一起写,一起点赞、评论,起着最好的文学促进效果。”
另一位诗人周昭亮(40岁)则是习惯在上午上网看写作提示,然后在工作和生活的间隙中构思,假如真的没有灵感,他也会到处走走看看,寻找创作的依据。
他说:“不过我们还会在幕后协助……只有不断地培养下一代,让文学生态更加完整,才是新华文学更长远的胜利。”
吸引了数学系学生及教授
从杂志报纸到“网诗”
他说:“相较于英语文坛,华文圈子人少……培养本地年轻人创作、阅读、互评,是我们更应该做好的事情。”
职业都与文学搭不上边
谈到他们对接下来活动的期待时,“所谓诗社”说他们希望不同年龄层的诗人可以玩得开心,让“一首诗的时间”成为更开放、活跃的平台,让敢于写诗、表达自己想法的每一个人互动。
他说:“身为一个驻足狮城十余年的外来人,通过诗歌的世界认识了本地很多文化人,让我更了解现在生活的城市,以及这个城市的生活。”
教师医生会计师也加入诗社
周德成强调,网络诗人需要面对各路读者的点评,也考验了大家在社交媒体上交流时所需要的雅量。
周昭亮回想起自己接触诗歌以前的日子,就会觉得那时的生活平淡无味,他当时往往只看见事物的表面,而不会去深究生活的深刻含义。
刘健生是一名化学老师,平日和化学符号以及各种实验器材打交道;笔名“小昭”的周昭亮则是老年医学专科(Geriatric Medicine)顾问医生,接触的是患有失智症的老人。
今年的“一首诗的时间”不再由新文潮文学社负责,而是交给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所谓诗社”接手,汪来昇指出,“新文潮”的负责人手边已经有不少编务要处理,自己的全职工作也得兼顾,遇到有热情有干劲的年轻人,不妨让他们闯一闯,也算是培养新人。
“学习可以让我们思考诗的传统和发展的可能,但对诗歌了解甚多的人或许要学会‘忘记’,才能写出自己的感觉。”
活动结束之后策划人会将优秀作品汇编成集出版,也会举办聚会,让这些网络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见面。 本期《大特写》走入这个网络诗歌社群,看看诗人的世界。
负责2016年活动的陈文慧(28岁)认为,策划人就好比室内设计师,把各种新奇有趣的摆设和家具布置好,通过写作提示刺激诗人的感官,但不过分干涉。
他指出,古代文人就有联诗唱和的习惯,现在诗歌创作搬到网络上的虚拟空间进行,形成了新的“想象共同体”,诗人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一起来写诗。
周昭亮也说自己是在网友的的鼓励下大胆地写出第一首诗,在互动中一首接着一首写,每一个点赞和每一句点评,都加深了他写作的信心。
过去诗歌发表多通过杂志或报纸征稿,或者集结成书,现在有了“网诗”,诗歌的流传方式也有了改变。
他说:“我以前的思维方式就和纯理科生没有两样,吃一盘鸡饭想到的就是鸡和饭有哪些营养,适不适合老人家吃……现在我会去体会一盘鸡饭能带给我什么样的美好,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我也开始探究他们的根源,追逐他们带来的意象,进行丰富的联想,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他说:“通过社交媒体写诗感觉离读者和其他诗人更近,反应会更快一些……网上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的视角、创新以及活力会刺激我写出以前不会写的诗。”
至于身为策划人肩负的重担,他们说:“我们会努力的!”
笔名孤星子的新文潮文学社创办人汪来昇(32岁)也指出,“一首诗的时间”这个网络平台包容性很强,不论是每天写诗的诗人或“不太会写但是愿意每天学一点”的初学者都能来参加,更可以吸引了持不同观点、思考的人们踊跃地讨论不同的内容和生活。
他说:“我没学过写诗,大家不会对我有很高的期望,我也可以向网上的朋友们学习……网上的诗人都很友善,是新手开始接触文学创作最好的地方。最难的只是写出第一首,随后就应该越来越容易了。”
谈到参加“一首诗的时间”活动的收获时,刘健生和周昭亮都指出,诗歌为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自己也具备了更多样的表达方式。
他们更大胆地建议诗人,写诗的时候要保留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我希望这是真正地蓬勃起来,是新加坡‘文艺复兴’的序曲……新加坡人在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之余,也需要学会如何丰富精神生活。”
今年“一首诗的时间”主题是“微诗祭”,定于下个月1日开展。
面簿群组“一首诗的时间”由新文潮文学社创办,每年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创作活动,策划人每天都会在面簿上贴出新的写作提示,参加活动的诗人就会据此创作,然后贴出来让其他诗歌爱好者点评、点赞。
周德成也指出诗歌的类型很多、风格多样化,语带戏谑的幽默作品、能够体现作者灵光一闪的短诗截句以及与社会议题挂钩的诗作,会比较符合现代人口味,这或许也是创作诗歌的人数增加背后的原因。
开始懂得体会生活
“诗歌短小的形式适合网络传播,写起来也快,因此在社交媒体上容易得到文学创作者的青睐。长篇的文本如小说就需要类似中国大陆的网络平台来连载,要不然就是用传统的纸质媒体传播。”
周德成也发现,新加坡庆祝50周年国庆前后,本地的不同艺术团体似乎都比以前更活跃,一些“老文艺青年”重出江湖,也有一些新血加入这个大家庭。
热爱美食的刘健生也曾经从南洋早餐组合咖啡、半生熟蛋以及烤咖椰面包获得灵感,在诗中用来描述情侣爱情,获得不少好评。
笔名“语凡”的诗人曾国评(55岁,会计师)20年前曾经活跃于本地诗坛,最近才重新开始创作,很多作品就是在“一首诗的时间”群组中完成的。
脸皮要厚不怕被点评
曾国评指出,自己2015年至2017年三年“一首诗”活动上的作品,除了16首被策划人编选入诗集的之外,还有多达41首被国内外的报章和诗刊收入。
网络时代人手一机使得文字的写作和发表变得非常便利,人人都能写诗,社交媒体也让一些原本不曾接触华文诗歌写作的人进入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