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中的关键兵器“金蛇剑”当然不会是真刀真枪,但是造型独特的这把剑,当年戏班是用沙厘(弯曲的锌板)做成道具,也相当独特。
她演出的另一个武侠小说改编剧目是《碧血剑》,饰演袁承志。虽然演过袁承志,但曾明珠一直不知道戏里的袁承志就是袁崇焕的儿子。当记者采访时告诉她这个人物关系,她还吓了一跳。
为了让不熟悉小说叙事方式的地方戏曲观众看得懂《碧血剑》,老赛桃源潮剧班把它改编成潮州戏时,还得让书中没有正式出场,只从不同角色嘴里追述事迹的“金蛇郎君”出现。
“连台本戏”是戏曲编剧与表演的一种特殊形式,一套大戏分几天上演,演出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形式类似于现代的电视连续剧。
林如烈在新马时,曾根据电影和流行小说,为本地戏班编了不少新戏,但是他1981年去世时,生前在新马编的剧本一个也没留下,只能成为绝响。
练习唱腔以外,曾明珠也在“上海师傅”指导下学武,准备在舞台上扮演武打小生的角色。
进行类似改编的作品,也包括三正顺戏班编剧林如烈的《玉娇龙》。他从北派武侠小说作家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铁骑银瓶》中摘取相关故事编成,以免戏曲中出现太多人物干扰观众欣赏,戏曲情节也更为集中简练。
“当年我被敌人围攻,一个人打十几个,打到手酸啊。”
一文一武 同个角色分2人演
武侠小说改编的戏曲是否受观众欢迎?许贵和说,当年《碧血剑》是到处巡演的剧目之一,随剧团在外面跑了好几年。
潮剧职工联合会也因这次演出门票卖得满堂红,最后得以筹措足够经费买下会所。
金庸去世的时候,报馆的同事纷纷在寻找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满足读者全面了解金庸和新加坡关系的需要。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本地职业戏班也曾将大量武侠小说改编成戏曲,其中包括金庸的《碧血剑》、卧龙生的《金剑雕翎》、王度庐的《鹤惊昆仑》《卧虎藏龙》和《铁骑银瓶》等。
后来幸好得到几位资深戏迷的帮助,辗转联系上两位曾在武侠小说改编成的戏曲中演出的老艺人,才有机会重构当年戏台上的武侠世界。
因此,编剧黄清和上个世纪60年代把《碧血剑》改编成潮剧连台本戏时,就把五天的戏头两天编成以金蛇郎君为主角的戏,后面三天才是袁崇焕儿子袁承志的戏。
“后来听说电视台火烧,把当年录的地方戏曲都烧掉了,现在大概已经没有人留下录像或录音资料了。”
“教戏先生教唱时,头手和司鼓就在一旁听,但是不会拿乐器伴奏,第一次合乐就是直接上台演出,因此头手和司鼓都得是在戏班待了很多年的高手。”
曾明珠自己则是文戏武戏都能应付,但比起真正会武的演员,她自认还是差了一点。她说:“以前戏班找上海师傅来教武功,然后又有会武功的谢钦良等人,他们在台上是可以用真刀真枪对打的。”
蔡利勤追述小时候在樟宜九英里(现在新生水厂所在的许锡林路)看戏时,曾遇到台上演员的兵器脱手飞出,不巧插入台下的观众的嘴,观众当场挂彩,紧急送入樟宜医院缝针。
他笑着说:“当年看戏,其实也要冒点风险的。”
到了20岁,曾明珠无论唱腔或武打功架都已达标,开始担纲主角。
14岁以童伶身份进入老赛桃源潮剧班开始学戏的曾明珠,在严酷要求下练就潮剧基本功,也随着戏班到处演出,足迹遍布东南亚各地。
教戏先生实际上是整出剧目的导演,有时还得选择合适的调式和曲牌,配上音乐,演出时还得到舞台边监督,再给出音乐指示。
根据当时的资料,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票票价只要五角钱,但众星云集的《玉娇龙》上演时,门票高达五元或10元,还一扫而空。
在本地活跃的潮剧以外的其他地方戏曲,是否也曾对武侠小说进行改编,也是有待考证的内容。
《碧血剑》中没出场 搬上戏台特安排‘金蛇郎君’出现
当时我就想起爱看潮剧的父亲告诉过我,本地戏班曾经拿不少武侠小说进行改编,是当年不识字的人了解这个神奇武侠世界的方式。
本期《大特写》请来两位曾在本地戏曲舞台粉墨登场,演出武侠小说改编戏曲的潮剧艺人,为读者追述戏曲舞台上的武侠世界。
“以前一年要演300多天的戏,最多就休息一两天。戏班里面人也多,很多从中国过来的演员,一个戏班可以有上百名演员。”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今年10月30日逝世时,华人世界纷纷同声哀悼这位用生动文字、鲜明人物和曲折情节构建武侠世界的文学大师。
侧记:戏迷帮忙联系上戏曲老艺人
为满足武侠小说改编的戏曲武打戏需求,各个潮剧戏班各出奇招,除了延揽会武的演员,或聘请京剧师傅教导武打功架之外,将一个角色分给两个演员来演出,分别负责文戏武戏,也是常见的安排。
当年新编的剧本,没有可供依据的录像录音资料,都得依靠教戏先生排演。
年届八旬的曾明珠(女小生),当年当然不是真的被围攻,而是在戏曲舞台上扮演《鹤惊昆仑》的主角江小鹤。
无论“总纲”或“己本”,上面都只有念白和唱词,没有人物关系说明,甚至没有乐谱。
她忆述的那段情节,是江小鹤在灞桥和与他为敌的十几名昆仑派高手激斗,最终江小鹤突出重围,还重创对手。
许贵和也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舞台演出顺利,新戏刚开始演出的头几轮,教戏先生会在舞台边指挥,用手势给头手和司鼓暗示,指点所用的调式和板式,只有新戏演出超过三次以后,教戏先生才会放心。
潮剧采用的调式基本上分四种,分别是表达轻松愉快气氛的轻六调、情绪肃穆沉重的重六调、哀怨委婉的活五调和轻松诙谐的反线调,每一种手势对应一种乐调,乐手看到教戏先生的暗示,就知道要采用什么调式来演奏。
不过,许贵和曾向电视台询问,说能否拷贝一份《金剑雕翎》为纪念,电视台当年开出极高的价格,他最后只好作罢。
1957年岁末,潮剧职工联合会趁年底戏班没有接戏的空挡,联合下属六个戏班一起演出改编自王度庐武侠小说的《玉娇龙》,更是轰动一时。
金庸在代表作《射雕英雄传》后记中,就记述了该书曾改编成“潮剧连台本戏”在泰国上演,但具体演出情况不得而知。
追根究底,这和当年排演剧目的方式有关系。
练唱腔也习武
原来,当时有不少来自上海的京剧演员爱来新加坡,他们的武打功架被认为比潮剧原来的简单武打动作好看得多,更能吸引观众,因此很多戏班都聘有“上海师傅”指点武打演员。
与此同时,戏班里面也有个擅长唱功的女小生蔡宝珠,但她不会武打,因此戏班的安排就是需要打的时候“柴头小生”上阵,需要唱的时候蔡宝珠上场。
可惜父亲近年来已无法清楚地进行口头表达,我也无法进一步追问,否则一切资料问他就很清楚。
这次的采访因为年代久远,很多细节当事人未必记得清楚,再加上资料保存的不全面,难免会挂一漏万。
林如烈是辈分极高的教戏先生,许多中国南来演出的演员都以徒子徒孙之礼拜见他。
在文字以外,不少不识字的老人家则是通过地方戏曲、电台说书和后来的电视或电影,来认识金庸和其他作者的武侠小说。
我国过去的资料,尤其是民间文史记忆的整理已进入关键时刻,如果现在不去挖掘整理,很可能就会给历史留下空白,我们只能快马加鞭,尽快进行记录。
他透露,至于卧龙生《金剑雕翎》改编的戏曲,也曾被电视台邀请去录像。蔡利勤还记得《金剑雕翎》在电视上一连播放好几天,正好就安排在岁末的档期。
潮剧《碧血剑》头两天的主角是金蛇郎君。据当年台下看戏的戏迷蔡利勤(68岁,退休人士)忆述,老赛桃源潮剧班有一名擅长武打的女小生黄玉珠,唱功和表情比其他演员逊色不少,有个外号叫“柴头小生”。
《碧血剑》成书于1956年,是金庸的第二部作品。独特之处是第一和第二主角金蛇郎君和袁崇焕,在小说开始前已离世,关于他们的种种事迹都是通过书中出场角色的忆述。
对不熟悉小说叙事方式的地方戏曲观众而言,这样的呈献方式却不容易理解。
据同是潮剧老艺人的许贵和(81岁,老丑)忆述,当戏班编剧将全剧内容和唱词编排好后,只有教戏的先生手头上有一份完整剧本,在戏班里叫做“总纲”,分配到角色的演员,手头上只有自己唱词的“己本”。
武侠小说改编成戏曲 当年大受欢迎
许贵和透露,教戏先生排戏时,会让全团演员都聚到一起,“文边”的“头手”(演奏唢呐或潮州二弦的领奏乐手)和“武边”(锣鼓等打击乐器)的司鼓也会在旁观看。
至于教戏先生安排的唱腔,他自己会在总纲上提笔记录,方便下次连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