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社长王碧玉说,入驻史丹福艺术中心的一大好处,是日后演出需要场地排练时,可以租用中心的共用设施如黑箱剧场。
鼎艺团总经理兼助理指挥黄德励认为,不应局限在跨族群的互动,还可以是不同艺术团体之间的互动,例如鼎艺可以找南华的潮乐团或湘灵的南音四管探讨合作可能性,一起挖掘更具新加坡特色的本土艺术。
负责翻新工程的是越界建筑设计(Multiply Architects)。该公司建筑设计助理黄歆盈(29岁)说:“我们尝试凸显这栋建筑的原有个性。”她以部分内墙被漆上红色为例说,市区很多受保留建筑都采用富现代感的白色,但史丹福艺术中心位于四马路观音堂对面,又是座传统艺术中心,他们决定用红色来彰显建筑个性。
艺理会是在去年7月中至8月底公开招募新租户,按照设定好的发展方向来遴选合适的艺术团体,并在今年4月通知成功的申请者。在艺术空间框架(Framework for Arts Spaces)下,租约为三年。
原本准备搬进史丹福艺术中心的鼟乐团(The TENG Ensemble)则放弃艺术中心的单位,选择搬进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鼟乐团执行总监、笙演奏家杨纪伟说,他们去年提出申请时,乐团只有五名全职人员,如今已增至10人。国家艺术理事会分配给他们的单位空间太小,挤不下10人,只好另觅地点。
耗资700万元重新发展的史丹福艺术中心,目前已完成装修工程,很快就能成为本地传统艺术的“大本营”。改头换面后的艺术中心,主要租户包括湘灵音乐社、鼎艺团、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印度舞团Shanta Ratii Initiative和马来现代舞团P7:ISMA。
史丹福艺术中心完成装修工程,主要租户包括湘灵音乐社、鼎艺团、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印度舞团Shanta Ratii Initiative和马来现代舞团P7:ISMA,致力推动本地传统艺术。
另外原来的石棉屋顶已被新的钢架取代,并用回早期的陶土屋瓦。他们也增添一些走道和坡道,用玻璃罩连接两栋建筑,还增建两架电梯。
黄德励说,史丹福艺术中心有自己的黑箱剧场,如能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例如午餐音乐会,就能吸引更多人走进那里,带动人气,注入更多生气。他希望史丹福艺术中心是个“活”的艺术中心。
他认为大家还可以进行脑力激荡,探讨本地传统艺术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思考如何突破难题,解决观众流失的问题,更好地保存自己的文化根源,为本地传统艺术闯出一种新格局。
在回复询问时,艺理会预计到了明年上半年,所有租户将入驻中心,商业租户也开始营业,届时就能推出更多计划,把丰富的传统表演艺术带入社区。艺理会的目标,是把史丹福打造成蓬勃的传统艺术中心,让本地艺术更多元化。本地目前有大约180个传统艺术团体,但全职专业团体不多。
湘灵音乐社艺术总监林少凌说,史丹福艺术中心聚集了各族群传统艺术团体,湘灵会善用同在一屋檐下之便利,争取多和其他族群艺术团体互动,希望能激发创作火花,做实验性的新尝试。
史丹福艺术中心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最初是日本学校,之后曾经是颜永成学校、史丹福女子小学、史丹福小学的校址。1988年在艺术之家计划(Arts Housing Scheme)下,化身为史丹福艺术中心。
以传播地方戏曲为主旨的传统艺术中心,已从月眠艺术中心(Goodman Arts Centre)搬进史丹福艺术中心。用现代手法诠释传统马来舞的P7:ISMA舞团,以及探讨印度舞的Shanta Ratii Initiative也已搬进滑铁卢街的新家。
由于冷气系统和个别单位的装修工作尚未完成,湘灵音乐社和鼎艺团年底才能搬进那里,其他租户则已入驻新家。湘灵音乐社目前以传承南音为主,鼎艺团则是华乐和华族室内乐团。
鼎艺团副总经理黄嫚娟则指出,史丹福艺术中心地点适中热闹,还处在市区的艺术带上。南洋艺术学院、拉萨尔艺术学院和新加坡艺术学院(SOTA)都很近,附近又有很多艺术团体,大家日后可多走动往来,联手搞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进艺术中心,走入剧场,亲近艺术,为本地艺术培养新观众群。
各艺术团体同一屋檐下 便于互动交流
湘灵音乐社计划把三楼的单位打造成可以开办工作坊和展示南音艺术的空间,也可以变成南音课室、小型排练场,或年轻艺术家交流的平台。
凸显建筑物原来个性
艺理会说,鼟乐团所空出来的单位将先改为共用设施,日后会再招募合适租户。史丹福艺术中心目前的共用设施,包括162个座位的黑箱剧场,五间创作工作室和一间音乐室,已开放供本地团体租用。地面层的380平方米空间将保留作为商业用途。
她说,工作人员必须先刮掉六七层旧漆,修补破损处,才能刷上新漆。因为是古建筑,必须采用能让墙壁“呼吸”的矿物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