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濒危”文化

还没上岸前,我们在船上观赏岛民的舞蹈与音乐,还通过当地人拍摄的纪录片粗略了解岛民所面对的挑战。小岛没有资源,只有名气,完全靠旅游业。岛民与游客的生活物资仰赖外界供应,旅游业虽解决了生计问题,却也带来环境污染的挑战。游客留下的垃圾要靠飞机运走。

被当地人称作拉帕努伊(Rapa Nui)的复活节岛人口稀少,资源稀缺,但这个163平方公里的火山岛却又因岛上的巨型摩艾(Moai)雕塑而举世闻名。兴许是摩艾有灵性,尽管偏远,每年还能召唤10万名游客到岛上寻幽探秘。又或许地域偏远本身就是一种魅力,能到岛上一游是种另类“成就”。

复活节岛有多孤立偏远?这个1888年成为智利属地的三角形小岛,离智利3500多公里,飞行时间要五个小时。如果从新加坡起飞,起码要两天又六个小时。我们乘游轮从横滨出发,花了29天才抵达这个东太平洋孤岛。它是116航程的第四个停靠点,停留两天。岛上没有能让大船停靠的码头,我们只能靠小艇接驳往返。

被大家昵称为“摩艾工厂”的拉诺拉拉库采石场(Rano Raraku)就在不远处。西方人到来前,拉帕努伊的原住民就已经在这片山坡雕造摩艾。这里有很多被遗弃、未完成,或完成但来不及运下山的摩艾雕塑。放眼过去,各种形态的摩艾遍布山坡,形成壮观景致。

拉帕努伊文化属于波利尼西亚(Polynesia)三角文化的一部分,据说与台湾的山地族、夏威夷的土著渊源深厚,他们的歌舞和夏威夷有很多相似之处。

踏上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的那一刻,感觉有点魔幻。岛上的一切既陌生又熟悉。这里分明离我生活的地域很遥远,但岛上的大红花、九重葛、椰树乃至锌板屋却好生眼熟,仿佛置身邻国村落。不过当车子拐个弯,开到岛上荒凉而崎岖的海岸线时,熟悉感瞬间消失,我又意识到这里确实是海角孤岛。

我们上岛的时间只有四个小时。我选择到阿胡通加里奇(Ahu Tongariki)观赏由15尊巨型摩艾组成的雕塑群。这组一字排开,背海面山的雕塑在17世纪因部落战争被推倒,1960年5月又遭海啸破坏。1992年10月,在日本修复团队协助下,智利政府终于把摩艾伫立在现有位置上,是岛上最大的摩艾群。

和平船是在1月10日凌晨抵达复活节岛。当时天未全亮,顶楼甲板却挤满兴奋的乘客,想第一时间观赏复活节岛的样貌。

岛上目前还有36个不同原住民部落,总人数已从1877年的111人增至今天的7700多人,但拉帕努伊文化依然是一种“濒危”文化,需小心呵护。

和平船停靠期间,岛民们上船呈献拉帕努伊传统歌舞。(谢燕燕摄)

岛上近千尊摩艾雕塑是不同原住民部落依照各自的首领或酋长雕塑而成。他们相信这些摩艾能充当保护神,护佑族人。但是过去部落间时有战争,交战时会破坏敌方的摩艾,除了推倒雕塑,还会挖掉摩艾的眼睛,他们相信摩艾一旦被毁,就会失去护佑族人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