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在香港专访这位“90后”,他说这个天球瓶与众不同,还唱“总有一天等到你”。
在佳士得香港安排下,记者中午时分专访驰骋收藏江湖多年的张宗宪,他睡醒不久(凌晨三时入睡),行动自如,语言坦率。他说自13岁出来社会做事,“没有一分钟不在动脑筋,晚上做梦也在做事”,然而他说这种性情不是幸福,而是悲哀,“享受也享受过,苦也比别人苦得多。”他直言,现在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坚持不退不休,活跃拍卖场,人生有寄托。他在三月初三庆祝92岁生日,蛋糕上写29,老先生常自称“90后”。
人有寄托才长寿
于是,张宗宪自1980年代开始买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傅抱石等。“那时真便宜,买一件瓷器可以买十几张画。十几万港币一张算高的,现在一张可以卖到几千万,出了两本书。我已处理掉一部分,还有好多。好的不舍得拿出去,留住要留最好的。”
张宗宪一生活得有滋有味,2002年在苏州老家买下一座明清老宅,名为“张园”,享受人生,现下觉得“钱没什么关系,希望健康,与朋友多见面吃饭聊天,多开心,谈风花雪月。”他说这一生做生意,吃饭赚钱买衣旅行就没别的,不像丘吉尔打战故事多,谈不完。
推动中港文物拍卖市场
劝年轻人不要做古董
买70年来最好的瓷器与画
张宗宪的古董店遭过盗抢,在1968年结束20多年的生意,开始进入伦敦苏富比拍卖场,当时华人面孔仅有仇炎之和戴福葆,张宗宪代表藏家如蔡辰男、陈启斌、张添根拍购文物,很多时间在飞机上云海间度过,自称“云海阁主”。1990年代以后,张宗宪甚少为他人竞标,以收藏家身份驰骋拍卖场,成为大名鼎鼎的No.1先生。张宗宪在1992年遴选藏品118件,在英国伦敦举办“张宗宪中国陶瓷收藏精品展”,编辑出版《云海阁藏中国陶瓷精品》一书。
仅24美元到香港打拼
张宗宪说:“人不能退休,早退早死,退了也不能休。我不退不休,做到最后一天就拜拜。不是为钱,也不是为生活,而是一个人有寄托才长寿。吃了睡睡了吃不做事就是等死。有点钱呢,可以玩玩古董,未来能升值,又有历史价值。买了好东西,全世界都知道,名利双收,将来又容易升值。”
从收藏中国瓷器到书画
92岁的香港收藏家张宗宪,以1.3亿港元(约2220万新元)拍下清乾隆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
这位藏家如何从上海到香港打拼,从古董商晋升为收藏家,并将苏富比、佳士得国际拍卖行引进香港,推动中国拍卖业的发展?
这位范儿十足,戴着阳帽墨镜,一身浅黄色西装与白长裤,穿着讲究的藏家拍卖前巡回预展时对《联合早报》记者说,这个天球瓶与众不同,看了好舒服,还唱了“总有一天等到你”,他真等到了!本地书画藏家曾国和佩服这位“90后”对艺术品还是这么执着,花了1亿多港币买了个瓶回家。
张宗宪对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开拓与发展贡献也大。他在1992年参加北京第一个中国文物国际拍卖会,1993年在上海朵云轩第一次拍卖会买下第一号和最后一件拍品。这是广东人的习惯,搏个好彩头。1994年4月,苏富比在台北举办“张学良先生文物收藏专场拍卖会”,张宗宪一人中标过半,被誉为“天下第一顶”;1993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成立,张宗宪手把手地教员工怎样做好拍卖会,拍下第一场拍卖会第一号拍品;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张宗宪吃下全场拍卖会成交额3200万人民币的一半。
张宗宪在最高峰时期的中国瓷器精品有几千件,现在他说能看看的有几百件,有的卖了,不喜欢的也卖了。本来张宗宪专收瓷器,不喜欢书画,但经台湾老朋友藏家提醒“你的瓷器看得那么好,画也很好玩,为什么不看看画?反正你做瓷器有底子,学习很快”。
张宗宪对于瓷器的收藏标准是追求“十全十美”,收藏中国书画的标准是“真迹、精品、完整如新”。“张宗宪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展”2002年6月在上海举办,展品有208幅,编辑出版《张宗宪珍藏中国近现代书画》。这几年他开始收藏玉器。
张宗宪致力于推动中国文物拍卖市场,1973年协助苏富比拍卖总裁朱汤生进驻香港开分部,第一场瓷器专拍100多件拍品中,张宗宪送拍50多件官窑瓷器。十多年后,他向伦敦佳士得拍卖师詹姆斯·史彬士建议到香港开分行,他说:“你们来,没货找我,没人买,找我,我是有卖有买的。”张宗宪在1999年和2000年委托香港佳士得做了两次瓷器专场,成交金额上亿港元,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以1104.5万港元成交,创下清代青花瓷器最高价。当时佳士得的林华田、苏富比的朱汤生都感谢张宗宪的支援与鼎力协助,香港才能发展成中国文物艺术交易中心。话虽如此,张宗宪笑说,佳士得等拍卖行没少算他一分钱。
5月30日,佳士得香港春拍瓷器及工艺品拍卖现场人气火爆,出自美国费布克美术馆的清乾隆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工艺繁缛制作难度极大,寓意吉祥,品相完美罕见,引来激烈竞投,最终让坐在第一排手持8888号牌,高龄92的香港大收藏家张宗宪(Robert Chang)以1.306亿港元(约2220万新元)收入囊中,传为佳话。
张宗宪这一生经手的东西太多,他说:“过去70年最好的瓷器、画都是我买的,最贵的也是我买的。我做生意,有公司,还有博物馆和大收藏家对我很信任,做事坦白,不讲假话,相信我的眼光。”
张宗宪是苦过来的,最可怜是1948年20岁那年,从上海到香港打天下。张宗宪出身苏州望族,祖父张揖如为近世竹刻巨擘,父亲张仲英是上海滩古董界翘楚,开设古玩店“聚珍斋”,专营明清官窑瓷器,英国大维德爵士、日本山中商会是顾客。年少张宗宪梳飞机头爱跳舞,协助父亲打理百货商店,开舞厅都赔精光,还迷上苏州评弹,让父亲气急败坏,叮嘱儿子香港远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卖一件瓷器或一张书画已吃不完的张宗宪,现在收到一堆堆拍卖图录,直言“除了苏富比和佳士得,有些拍卖图录没一件是真的,即使有几件对的也不敢买”。他指出,好的艺术品都给藏家收起来,或送给博物馆,或自建博物馆,不会再出来;买东西,得经专家看过,拍卖行出证明,省得以后有麻烦。
张宗宪只身到香港打拼,身上只有24美元,“六大皆空”。他说:“没有钱,不会讲广东话,不会讲英语,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老婆。”香港嚤啰街那时还是“猫街”(只卖偷来的小东西)。张宗宪想拿身边的鼻烟壶换钱,商家只愿给八毛钱,见他嫌少,建议拿到九龙试试看。张宗宪花了一毛钱搭船过海,对方才估七毛钱,得不偿失。
张宗宪先经营服装,1951年才开古董店“永元行”。当时他跟贵人梁雪庄贷款,父亲批货,2000元港币换来十大箱货,卖掉8000元,淘到第一桶金,到30岁就站住了。张宗宪说:“香港不讲人情,要靠自己苦干,靠别人靠不住。我很多朋友都烟酒嫖赌,我不抽烟不喝酒,跳跳舞不算嫖算运动,马场没去过。我开的首饰店出了三位香港小姐,生意特别好,顾客慕名而来。”
张宗宪是很早进入伦敦拍卖场举牌的香港古董商,将苏富比、佳士得引进香港,协助中国拍卖行如嘉德、北京翰海、上海朵云轩发展,言传身教,大施援手,在拍卖场上呼风唤雨。中国嘉德艺术中心访问张宗宪、花两年编著的《张宗宪的收藏江湖》今年初出版,引起业内热议。
张宗宪热心公益,为苏州博物馆捐出200余件文物,计划捐赠100件给筹建中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最近和上海博物馆洽谈捐赠几件特别的珍藏。
张宗宪劝告年轻一代不要做古董这行,因为“以前好东西多,没有假的,买的人又少,现在世界变了,中国人都变得有钱,可是他们不懂,买到不对的也有。买货要经过专家鉴定,但专家老的老死的死,年轻人学不到,也看不到好东西。好东西少,年轻人也没资格买,能买的小东西大部分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