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早年编过一本《中国豆腐》,前些年重印,收集好些谈豆腐的散文。林海音说:“豆腐可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奇异的香味相配合,能使樱桃更红,木耳更黑,蔬菜更绿。它和火腿、鲥鱼、竹笋、蘑菇、牛尾、羊杂、鸡血、猪脑等没有不结缘的。当你忙碌或食欲不振的时候,做一味香椿拌豆腐,或是皮蛋拌豆腐、小葱拌豆腐佐餐,都十分可口。”书中有一篇《豆腐菜单》,收集了70多道豆腐做法,凉拌类的、羹汤类的,烧炒类的,有小葱拌豆腐、三丝炖豆腐、一品豆腐汤、红白豆腐、锅贴豆腐、豆腐丸子等等。
这里还有另一个和香菇有关的故事。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禅师在《典座教训》说他在中国参学的一段经历。典座是禅宗中负责准备食物的僧侣。道元遇到一位老典座,相谈甚欢,天色晚了,老典座起身告别。道元邀老典座留下彻夜长谈。老典座说,明天要准备食品供养大众,今天特地出来买香菇,今晚回去还得准备食材。道元说,您已是年高德劭的长者,为什么还要负责典座这样的工作,应该安心坐禅读经呀。老典座笑着回答:“你还不明白什么是修行吧。”
韩国女尼静观所做的卤香菇肥润油亮,一点一点浇上酱油,看来可口极了。静观在短片中说了个故事,她的父亲到庙里探望,住了一个月,天天素食让他受不了,发了脾气,说没肉食海鲜的素食真吃不下。静观做了一道只用酱油和甜酱烹煮调味的香菇,让父亲对素食大大改观。
豆腐是简单食品,可以简单做,读过一个食谱,煮汤用的绢豆腐切方块,热水中稍煮一下,去除豆青味,放入无糖豆浆中,慢火泡煮20分钟,上菜时小心捞出豆腐盛进平碗里,倒入豆浆,约盖过豆腐一半高度就好,在豆腐上滴几点黑酱油,撒上青葱粒。用这道简单豆腐招待过朋友,评语不错,外相漂亮,热豆浆和清香豆腐的味道既融合又独立,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读食谱看饮食的故事,不经意间会发现里面蕴含一种生活态度。
读食谱看饮食的故事,不经意间会发现里面蕴含一种生活态度。
一些庙里准备素食,不仅填饱肚子,采集及烹煮过程中还有讲究。一、对所有食材要有感恩之心,尽量显示食材本味,少用调味料;二、不浪费食材,切下来的皮、根、叶子要尽其所用;三、心要慢下来,感受准备食物的过程。
一些饮食书写有时候太强调某些独特食材,让我们这些凡人望而不及,以为没有了这些吸收过日夜精华的独特配方就没法享受好滋味。我想说的是,就算是从超市买来的酱油,仔细挑选,也能做出好味道的卤香菇。简单的美味,只要愿意动手,还是可以在自己的环境中创造出来。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写过一本书《边走边啃腌萝卜》,记录这道日本国民食品在日本各地做法口味的演化及不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记录六个兄弟姐妹移居东京后各有家庭,思念故乡的腌萝卜,于是自家腌制,城市的太阳也能晒萝卜,重现老家风味,“首先参观的二楼阳台,那是晒萝卜的地方,晒个10天到两个星期就会飘出甘甜香气。”
卤香菇做法其实简单,香料调料炒香,下香菇热炒,加水慢火煮至收汁,充满“umami”(鲜味)的香菇,吸满酱香,味道更上一层楼。静观所做的香菇到底什么味道?2015年她受邀到纽约著名餐馆示范韩国寺庙料理,纽约时报美食作者吃了之后写道,菜品独特味道,齿颊留香,“遥远东方的一所偏僻的寺院中,一位尼姑站在了世界素食料理之巅”。那一次静观自己带了好几箱的食材,包括多年发酵的酱油、泡菜和一些自制酱料。她用的酱油豆酱都是庙里自酿的。回头看视频中浇上香菇的酱油甜酱,应该就是这些多年陈品。
日本作家水上勉小时候家穷,曾在寺庙里当徒弟,他后来写过年幼烤慈菇的情况:“烤的时候要有耐心,用文火慢慢烤,慈菇刚刚还在泥土里,烤着烤着出现条纹般的裂纹,冒出白气,一道带苦味的独特香气扑鼻而来。烤慈菇不要老是翻动,用的是文火,不能急。烤慈菇外皮不剥,等外皮呈黄褐色,又逐渐变黑,火候到了,可以翻动。外皮变焦黄时就恰到好处了,有的地方露出黑色果肉,吃起来像栗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