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种精神也许需要多年去感受,一生去追求。作为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新生,我却在别处找到了另类的“美”。毕竟留学海外,一方面对于熟悉的狮城有着深深的思念,另一方面对于未知的未来也有着悠悠的不安。虽然以前曾以游客的身份到访北京数次,也算轻车熟路,但刚到学校报到,大量须要办理的手续,对于生活所需的贮备,都令人手足无措。所幸,无论是北大的校园职工,或是认识与不认识的学长姐们,大家都不吝在任何时候伸出援手。哪怕三更半夜,碰到了丢入衣物与洗洁剂却不懂如何启动洗衣机的尴尬处境,也有学长睡眼惺忪地赶来指点。孤独之时,哪怕是前一天才刚认识的新交,也能如挚友般互诉心肠。若需要任何的帮助,似乎没有不是一个朋友圈可以解决的;若有,可能是忘了关闭屏蔽功能。来自五湖四海、各大洲大洋的学生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但凭着一个相同的身份相互尊重、扶持,和谐共处,这于我一名原本迷惘的新生而言,感到了莫大的温馨与心灵上的慰藉。这,是我亲身感受到的北大人心之美。

一场秋雨一场凉,昨日还夏日炎炎的北京,今天不得不使人穿上了长衣长裤。飒爽的秋风吹过,未名湖中博雅塔的倒影摇曳,伴随着或熙熙攘攘、三五成群的莘莘学子,或形形色色、有说有笑的童叟行人,构成了北京大学独特的景色。一座石舫,标示着大清盛世“京师第一”的私人园林的遗址;一块墓碑,讲述着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的事迹。校园西门的两座华表巍然耸立,记录着北大悠悠过往;未名南侧的一尊石像庄严肃穆,注视着燕园代代桃李芬芳。另有镜春园、鸣鹤园、万众苑、南北阁、塞万提斯塑像、钟亭、全斋等等,北大的校园风景数不胜数。昔日的皇家园林,今天的一流学府,一石一木、一楼一阁,都似有着它的故事。这,也许是游人眼中的北大校园之美。

你好,美丽的北大!我不知道未来四年会经历多少的酸甜苦辣,但我希望能一直怀有能去发现美、感恩美的一颗心,去享受留学时光的每天每刻。愿一切在外的学子都能平安快乐,待回家时,让大家看到我们的成长。

然而燕园之美,远非如此。从邱德拔体育馆(就是以我们新加坡人认识的邱德拔,Khoo Teck Puat命名)向北,是密密麻麻的教学楼群,也是我们目前大多数课程上课之所。我们的第一堂正式的迎新讲座——“开学第一课”也在此进行。课上,教授说到:“燕园的清晨与夜晚的灯光远比校园美。”是的,傍晚时分,我依依不舍地结束了校园的游览,正要离开学校,回眸一看,每栋教学楼中、宿舍楼内依然灯火通明。可以想象,图书馆内埋头苦读的学子们,研究室内废寝忘食的学者们,他们可以去挥霍青春年华,却选择心无旁骛地去追求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彻底探究的真知。办公室里,教员们为了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依旧奋斗;体育场上,运动员们挥洒汗水,只为了更快、更高、更远。按北大先辈的话说,北大是所有灵魂的学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自蔡元培校长起北大代代相传的学术精神。北大是中国学习学术的圣地,甚至是近现代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摇篮。然而,北大的身份既是种社会的认可,也是份应尽的责任。他们本地生也好,我们留学生也罢,作为北大人,应该拥有“外未名而内博雅”的品质,也要有“不甘沦为平庸的忧虑”。我们有志成为数年之后各自社会的栋梁之材,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这,或许是世人心中的北大精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