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交局目前正向业界征求提案,利用巴士电眼收集到的数据,扩大监测能力,改善安全,缩短应对道路状况的时间。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王锦彬副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利用巴士电眼的数据监测路况极具潜力,且最大的优点是能以量取胜。

根据陆交局的征求提案的文件,当局目前的执法力度受到流动摄像机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因此希望借助科技,监测违法停在黄格、在巴士优先车道上没有让路给巴士、非法停车和驶入巴士道等行为。

“公共巴士频率高,捕捉的画面会重叠,这将给予人工智能足够的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提高准确度。而且巴士路线多,覆盖范围广,要是方案可行,确实能在监测路况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陆交局也强调,方案须把对巴士运作和维修的影响降至最低,且尽可能避免巴士车长在开车时得介入帮忙。

在检查道路设施状况方面,陆交局目前的作业方式是定时派出车辆巡逻。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陆交局希望利用巴士电眼,监测不同的道路受损情况,如坑洞、积水、车道图标褪色、道路湿滑、杂草失修、防撞柱受损和镶边石脱落等。

方案应能算出受损情况的大小面积,并评估每项受损情况的严重程度。

我国目前有大约5000辆公共巴士,每天运行超过350条路线。

陆交局不打算用摄像画面认人

他提到,为改善运作效率,陆路交通管理局将使用巴士上现有面向道路的电眼,监测违例驶入巴士道、非法停车以及会影响安全的设施损坏状况。

当局要求,方案应备有视频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识别不同的问题和状况、拍照做参考、记下事发的地理位置、监督修复状态,以及在必要时向陆交局人员上报问题。

公共巴士上面向道路的摄像镜头,未来将用于监测违法驶入巴士道和违例停车等行为,甚至可用来监测道路状态,例如是否有坑洞等。

一旦发现违规行为,方案应能记下车子的颜色、款式、类别和车牌。当局希望方案可达到至少85%的准确度,并把误报事件维持在5%或以下。

至于如何保障个人隐私,徐芳达强调,陆交局不打算用摄像画面认人,因此不会与国家身份证数据库对照识别身份。政府机构在使用数据时,必须遵照现行法律,或符合公众利益。

“这么做时,必须确保遵守现行的安保守则。”

交通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徐芳达日前书面回答议员提问时说,公共巴士都装有摄像镜头,行驶期间会从不同角度捕捉摄像画面,协助巴士车长更好的照顾乘客安全之余,也能在发生事故时辅助调查。

他提到,方案供应商可不断训练人工智能,教它判断不同的违例行为和道路设施的受损状态,但最大的挑战是确保电眼在不同条件下捕捉的画面都是可用的,尤其在雨天或照明不足的情况下。

陆交局发言人说,当局会先评估提案的可行性和可靠度,再决定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