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前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在日本、香港和台北,地铁站的用途可多了。
“过去,地铁建设讲究的是效率和功能。这是对的,因为地铁的概念就是要快速移动大批人。但我们也意识到,让乘客享受车程,不要视为烦事也很重要。”
大半生都献给地铁建设的蔡崇庆将在7月1日卸下副局长(基础设施与发展)的职务,担任高级顾问,并从8月起兼任陆交局独资子公司MSI Global总裁。
“在这之余,现在一大挑战是利益相关者有越来越多要求,监管要求也更加严格。这都会导致建筑工程更复杂,成本更高,甚至延长建筑时间。”
“这很重要,也要密切关注。陆交局现在是资产拥有者,我们必须和运营者合作,及时更换和翻新设备,确保系统运作良好。”
他提到,地铁兴建工程将越来越具挑战。第一,建筑越来越密集,陆交局只能越挖越深,甚至得越来越靠近建筑项目。第二,公用设施不断增加,导致地下空间越来越窄。第三,要怎么减少产业和土地收购。
延伸阅读
地铁站之外,蔡崇庆也希望我国更好地利用高架轨道底下的空间。他说:“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但只要可行,我们就该试着去落实。如果有保安和安全的顾虑,就要探讨怎么去解决问题。”
总结在陆交局奋斗的30多年,蔡崇庆感到很自豪。他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所有地铁线的建设。看到地铁线建成,投入运作,乘客开始使用,那就是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蔡崇庆说,以往建设地铁时,重点是如何尽快建好地铁站,让地铁线通车。如今,则会更全面地照顾到乘客需求,例如确保地铁站容易到达、设施采纳无障碍设计等。
不过,蔡崇庆也强调,以乘客为主的概念虽重要,也不能忽略相关成本。
蔡崇庆说,除了工程知识,他一直提醒工程师要具备沟通能力,包括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复杂的工程概念,并有同理心,这样才利于他们和利益相关者,如居民的交流。
“我们的就比较有限,只专注它的交通功能。这没有错,但问题是,可否更好地利用这个空间,让它更具吸引力?若它能成为一站式的地点,我前去办事之余,还可以参加一些活动,我觉得这会挺好的。”
至于可否加快我国的地铁行驶速度,蔡崇庆说,行驶速度取决于弯度和坡度。按照设计,我国列车的速度每小时可达90至100公里,但目前最快一般不超过80公里。
从我国第一条地铁线南北线,到建造中的跨岛线,陆路交通管理局副局长(基础设施与发展)蔡崇庆参与了我国每条地铁线的规划和建设。放眼未来,他希望地铁站有朝一日不只是个交通节点,也是公众能办事和参加活动的聚点。
蔡崇庆:地铁线不可能一直建下去 焦点应放在维持地铁线
7月1日起卸副局长职务 任高级顾问兼陆交局子公司总裁
他解释,这不是刻意放慢,而是碰到弯道时,为安全起见,不能开太快。在设计路线时,有些部分会比较弯是因为要避免破坏其他建筑的地基或拆除建筑而做出的妥协。再来,地铁站之间的距离一般介于800公尺至一公里,因此不可能开太快,因为很快就得放慢速度以进站。
问及我国在2030年代初实现建造约360公里的地铁网络后,地铁建设是否就告一段落,蔡崇庆认为,或许会有些延长线,但地铁线不可能一直建下去。焦点应该是如何安全可靠地维持建好的地铁线。
今年65岁的蔡崇庆1985年加入地铁管理局(陆交局前身),最初是列车工程师。在陆交局打拼近40年,他参与了我国每条地铁线的建设,包括引领东北线的工程研究、采购评估和设计。东北线是世界首个全自动驾驶的地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