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需要家庭提供更多支持,是避免孩童在童年时经历创伤的关键之一。传授孩童生活技能,确保他们可以在健康的环境长大成人也很重要。”

梁芷菁指出,探讨现有社会推行的改造努力是否足够,也是避免犯罪者重犯的关键。

她说:“多年来,我国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面对双重压力,团队的作业越来越具挑战性和复杂性。不过,带着热忱和兴趣从事这份工作,便能减少涉毒等罪行,使新加坡变得更安全。”

社会应该为孩童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并帮助面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孩童走出阴影,因为童年遭父母虐待等创伤若没有妥善照料,长大后更可能犯罪。

了解哪些因素促使人干案 有助改造罪犯避免重犯

例如,高庭早前审理一起虐童案,11岁女童疑遭继父用运动铁杆暴打致死,目睹暴力过程的女童亲生母亲却见死不救。男被告的精神评估报告就指出,被告幼时遭受虐待,这或许使他容易在日后成为一个加害者。

内政心理司罪犯与改造心理组首席心理学家梁芷菁博士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有充分的研究显示,童年的不幸经历会影响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未来的就业机会等,犯罪率也可能随之提高。

法庭审理刑事案时,被告可能在庭上求情称罪行与童年创伤有关,恳请法官从轻发落。

“黄丝带和新加坡监狱署努力帮释囚重新融入社会,但释囚在社会仍面对歧视,要改善这个问题必须加强辅助,并从促进社会对释囚的理解着手。真正包容的社会应该可以接受任何人,包括释囚。”

真正包容社会应接受任何人 包括释囚

“研究犯罪与改造心理学旨在了解哪些因素会使一个人干案,帮助犯罪者改造,避免他们重犯。一般上,推动一个人干案的因素可以分成几个层面,以滥用毒品为例,第一层是个人层面,即犯罪者的动机,如无聊或寻求刺激等情绪促使犯罪者干案。第二层是社会层面,即家庭和朋友如何影响犯罪者,如家人有否吸毒历史、朋友是否带坏他等。第三层是环境层面,即社交媒体的影响等。”

为防止青年深陷毒海,梁芷菁研究我国法律如何发挥加强取缔的作用,以及何为最佳实践。研究显示,根据青年发育年龄制作针对性的反毒内容,发挥的宣导作用更佳;父母也应掌握与孩童讨论吸毒危害的技能。

她提及,她工作上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年轻人对毒品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加上社媒上有大量的误导信息。

梁芷菁负责罪犯与改造心理研究工作,主要关注毒品相关罪行,如吸毒和贩毒。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