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Build)

疫后的世界不乏职业发展的机遇,但也因为游戏规则改变,让职场人士意识到必须积极行动,甚至踏出自己的舒适环境。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唐振辉则说,“团结”支柱的参与者提到,新加坡人必须做好展开勇敢、坦诚对话的准备,并接受多元观点。参与者也认为,遇到与自己不认同的观点,不应该只是异中求同,更应致力于加深相互理解。

装备(Equip)

  • 部分参与者强调阐述明确的新加坡人身份的重要,另有参与者认为作为新加坡人的定义会不断变化
  • 为维系社会和谐,不同传统和文化应相互尊重,新加坡人也应对不同文化有更大的求知欲
  • 参与者希望为打造社区感和国民身份提供更多想法
  • 政府与企业、社区和个人的合作,在国家建构的下一个阶段至关重要

参与公众:讨论氛围反映为社区利益发声

  • 组建家庭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买得起和买得到住屋、应付生活费高涨、在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取得平衡,以及应付年幼孩童和年迈家长的看护需求
  • 希望看到更多亲家庭的职场作业方式,及夫妻之间更好地分担作为家长的责任
  • 呼吁为弱势家庭提供更多帮助,促进社会流动
  • 为有需要人士提供更多心理健康帮助,及去除心理健康情况相关的负面标签
  • 认为社会对贤能和成功的定义太狭隘,不该仅限于学术表现和从事白领工作
  • 不同工作的奖励和认可相差太远,对低薪雇员和非主流职业道路者不利
  • 希望看到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能更多元,以鼓励新加坡人更敢于创新和冒险
  • 希望打造人人能终身进步的社会,包括在学校对业界有更多接触,以及接受终身学习和技能提升的精神

参与“守护”支柱讨论的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说,各方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须考虑的利弊权衡。参与者在数项课题上取得共识,包括果断朝净零排放目标迈进,及加强粮食韧性。

新加坡携手前进对话会关注和反馈要点

“我们还需要思维上的调整,及整体社会的努力,把新加坡打造成重视家庭、让工作和看护责任取得平衡,及每个孩子都有良好起跑点的社会。”

讨论中也提到如何为新加坡人组建家庭提供援助,以及让父亲更积极参与养育孩子。协助管理国家人口及人才署的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及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说,政府正检讨现有政策,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需求。

“讨论的氛围反映了新加坡人为社区利益发声的动力,提出的看法也不是空谈,因为官方记录下来了再上达。当人们看到改变,就更有提意见的动力,讨论也就更有建设意义。”

卫生部长王乙康回顾“关怀”支柱的讨论时指出,这代人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不平等两大社会挑战。这两项挑战都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应对,以及对彼此角色的牢固理解。

关怀(Care)

人力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陈诗龙医生说,参与“赋能”支柱对话者普遍认同有必要提升技能、把握学习机遇、主导自己的事业。雇主也必须进一步投资雇员的培训和职业规划。

  • 同意人人有责任为后代打造更具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加坡
  • 社会各阶层必须调整思维,采取对环境更有益的行为
  • 多名参与者表示愿意接受一些不方便,或为亲环境的物品和服务支付更多费用
  • 认为气候目标和相关的利弊权衡能以更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公众

团结(Unite)

“建设”支柱方面,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说,当局正利用科技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在协助年长者利用数码科技健康生活。

  • 如何在今时今日的经济环境中保持关联和竞争力,并获得能施展抱负的工作机遇
  • 年轻雇员希望获得有助职业发展的培训机会,年长雇员则关注上了年纪及技能和经验不足影响就业能力
  • 希望看到更浓厚的终身学习文化,并让雇员更容易接受培训
  • 部分民众担心颠覆性因素影响就业能力

“不会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和结果,但我们必须至少作出承诺,尽力打造关爱、公正的社会,为竭力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人民提供支持。”

下个阶段里,通讯及新闻部会与更多相关方交流,共同协助面对困难、无法参与数码社会的群体。

赋能(Empower)

资料来源/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网站

  • 认同居者有其屋,公共住屋政策也应跟上新加坡人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向往
  • 注意到新加坡的土地和空间局限,以及对满足住屋需求构成的挑战
  • 认同应优先考虑首次购屋者,但也注意到这一群体的迫切程度各异,一些首次购屋者应获得更多支持和优先考虑
  • 呼吁让公共交通更包容

社会服务工作者罗淑娴(64岁)出席了去年10月陆路交通管理局举办的讨论,她因病而需要以电动轮椅代步。就公共交通设施的设计能如何纳入更多包容元素提出建议,比如为更多巴士车站增设遮盖,她说,大家通过聆听彼此的观点,更能体会到自己所提的事项“不是单独的问题,而是整个对话的一部分”。

延伸阅读

“大家普遍认识到,冠病疫情后的世界里,职业发展的机遇是有的,但因为游戏规则也变了,人们更想要具备技能、更有保障,同时他们也知道必须加紧努力,甚至踏入他们感到不自在或不熟悉的领域,才能更多地帮助自己。”

人力资源经理洪荣强(36岁)则参与了民众俱乐部的讨论。他说:“讨论会让我们探讨了更多实际的课题和我们非常关注的事项。主办方介绍了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也提出了要做出权衡的观点,这些都纳入到我们的讨论和考量里。”

人力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陈诗龙医生就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迄今的讨论要点,做出上述观察。他告诉《联合早报》,参与“赋能”支柱对话者普遍认同有必要提升技能、把握学习机遇、主导自己的事业。雇主也必须进一步投资雇员的培训和职业规划。

守护(Ste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