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指出,人工智能处理大量数据和评估各种情况的速度比人类快得多,但它不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它没有感情和同理心。
技术展现场的另一个应用案例是由南洋理工大学研发的人工智能“三高”长期监测及干预项目。由供年长者自行测量体重、血压、血糖等体征指标的“健康自检小站”,与人工智能饮食和运动追踪系统组成。
这是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与医疗科技公司KroniKare共同研发的人工智能新产品,也是首届人工智能医疗技术展中展出的应用案例之一。
用户只要拍照记录饮食情况,电脑视觉技术会识别菜品并估算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升糖指数。同时,在运动期间戴上智能手表,就可追踪运动数据及效果。
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能力建设)苗春燕教授是此项目的首席研究员。她受访时说,人工智能系统会将用户的体征指标,以及监测到的饮食与运动情况结合,发送个性化的调整建议和激励信息。
卫生部长王乙康星期三(11月13日)在展出现场致辞时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将健康SG计划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我们将在整个医疗保健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优先考虑那些能显著提升医疗结果和运营效率的领域。”
阿拉丁指出,在科技加持下,人工智能扫描仪不仅能迅速地完成伤口的图像分析,为护士提供伤口的详细信息,还能将判断伤口处理方式的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三分钟。
他说,当局须谨慎引导人工智能来帮助解决人们面对的复杂挑战,同时让人专注于用爱和同理心去指导、服务、治愈或创造。“我们须从人工智能应用案例中去除 ‘人工’的成分。”
王乙康提到,卫生部正在拟定新法,以管理对遗传和基因组测试数据的使用。“因为这关系到先天与后天,以及社会规范的问题,我们将在拟定新法时广泛征求意见。”
不过,他提醒,和任何新技术一样,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警惕它可能带来的负面风险,包括深度伪造、破坏创造力和知识产权、对隐私的担忧,甚至对生存的恐惧。”
延伸阅读
护士只需将镜头对准患者伤口拍照,生成式人工智能扫描仪就能在无痛且不触碰伤口的情况下,判断病患的伤况和组织受损的程度,并在几分钟内生成伤况报告,给出伤口处理建议。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
这个项目在多个乐龄活跃中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试验,超过600人参与。
苗春燕指出,试验结果显示,监测系统提供了准确的“三高”评估,并通过生活方式数据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参与者的运动量也显著增加。
医疗科技公司KroniKare联合创始人阿拉丁(Ali Y Aladdin)受访时说,伤口处理方面,传统做法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通过测量伤口大小、目测伤口类型等进行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