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培安对本地广播业也做出贡献。1970年代,他曾在丽的呼声以“孔大山”为笔名与徐惠民轮流编写并演播《双星伴月》《四星报喜》。在当时,那是新加坡广播界最早的环境喜剧。
热衷于办杂志开书店
另外,英培安、徐惠民、颜贵娟与曾生莲,还曾联手主播丽的呼声当年红极一时的另一节目《鸳鸯蝴蝶》。关于这个节目,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有一次接受《联合早报》访问,谈起丽的呼声的节目时曾说:“我小时候最爱听的是孔大山(英培安)编写的诙谐广播剧,剧中人如徐而慢(徐惠民)、颜如玉(颜贵娟)、曾美丽(曾生莲)形象鲜明,妙语如珠。”
作为全职作家,英培安著作等身且获奖无数。他的小说《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获1987/88年书籍奖;《骚动》获2004年新加坡文学奖;《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被《亚洲周刊》选为2006年中文十大小说,并获2008年新加坡文学奖。
徐惠民也曾在文章里回忆道:“他(英培安)编的剧本内容幽默隽永,对白诙谐风趣,无须‘三俗’便能令我等演员频频笑场,赢得听众喜爱更不在话下。”
除了作家身份,英培安这一生也热衷于办杂志、开书店,曾于1960及70年代创办文学杂志《茶座》及《前卫》,1990年代办文化思想杂志《接触》,并曾于1972年与一群关注时事的朋友一起办《蜗牛》。
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戏服》也是《亚洲周刊》2015年十大中文小说。2018年,新加坡作家节向英培安致敬,并与艺术之家策划了特展“英培安:自省与自觉”,介绍英培安生平和作品。
英培安前后在美芝路及桥北路经营前卫书局与草根书室。1995年在桥北中心三楼创办的草根书室,在其长期苦心经营下,多年来逐渐成为新加坡一个文化地标,是不少爱书人常光顾的华文书店。支撑着草根走了19年后,英培安于2014年将草根书室转让给林韦地、林仁余与林永心经营。
曾被改编成舞台剧,并在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上演的《画室》,也在2011年获《亚洲周刊》选为中文十大小说,并获2012年新加坡文学奖。2013年,英培安出任南洋理工大学首届驻校作家,同年10月获颁东南亚文学奖。
关于英培安的作品,本地文学评论家及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松建认为,英培安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多方面:“一是兼擅多种文类。他写新诗、小说、散文、剧本、文学评论,均有上佳表现。二是现代主义的实验。他博采众长,取法西洋现代主义文学,显出惊人的文学才华。三是‘跨区域’的叙事。他不仅表现新加坡故事且致力于跨区域写作。四是‘历史感’的追求。五是‘中长篇小说’的实验,他推出七部中长篇小说,显示了雄心和贡献。六是‘跨语言’和‘跨文化’,《戏服》大量融入粤语方言,显得别具一格。”
曾在草根书室工作多年的陈婉菁之后也创立了城市书房,继续在桥北中心经营书店与出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