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雍乾盛世的138年中,基本上有着明君贤相能臣,于是皇帝永远是英明的,什么事,无论是前朝或后宫都知道,而且什么都懂。其实皇帝的英明是因为他能夠接触到无论大小的一切的信息,另外在分析信息时,主要大臣一定在身边,君臣们一起在“脑震荡”,把问题看到透,把方案准备夠,然后以理性为各方案标出上中下策。
由皇帝定夺的决策是属于顶层设计,而且顶层设计决策只是开始,中层与基层的执行才是重头戏。决策需要大量的信息,以前没有今天的信息科技协助,但也可以借助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步伐。决策与执行需要有效的沟通,成功的沟通方式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在香港就亲身体验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用定海神针的一招坚定地去执行案例。
香港回归祖国后的几年,因亚洲金融风暴加上千禧年的科技泡沫,面临经济危机,这回是由中央政府经过“望闻问切”及“事议决”后总结香港的问题重点在于“五行欠水”,经协调后开放大陆居民赴港旅游消费,一招“自由行”就马上见效,不只见效,到后期还有过热的后遗症,产生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加上有外国势力的影响而引起的社会活动,中央政府又一次“望闻问切”后的“事议决”而出台一招香港国安法的顶层设计,政治问题政治解决。
隔日在上朝时,由安排好的流程让有关大臣上奏,提出事项,分析及提议各解决方案,并请皇帝定夺,当然皇帝作为决策者总得对各解决方案点评一下,然后宣布采用的方案,这时上奏大臣还得大声说“圣上英明”,再由安排好的有关大臣附和,这样才能退朝。这个决策过程与我们熟悉的管理模式,“事议决”三步曲,大同小异。当然这个模式如果程序不规范,也可能会出现议而不决的情况。
1983年因香港的前途不明朗,结果港币汇率大幅下跌,最后由当时的财政司在“事议决”后用一招“联系汇率”顶层设计摆平了,至今已近38年。由于联系汇率是把港币与美元用7.8兑1.0挂钩,相当于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拱手让给美国联邦储备局,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只用一招利率。由于美国与香港的经济周期不太一样,在97∕98的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的联系汇率就面临挑战,但最后也渡过难关,并在事后微调及优化这个制度。
最近有些时间,重看了多年前有关清朝的旧连续剧,就当着是温故而知新吧!
决策是个很复杂的过程,重点在于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违必究。(传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