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串流平台看一系列叫《风味原产地》,在中国潮汕地区拍摄的纪录片,因巧遇两者而大开眼界。

自小爱吃菜脯,也爱喝紫菜汤。问大人它们从何而来,得到的答案是菜脯来自萝卜,紫菜来自海洋。至于整个制作过程到底是怎样的,谁也不知道。

每集约12分钟的系列还介绍食材传统吃法和现代大厨的创新烹调法,使人观之而食指大动。然而,对阿伯来说,最平凡的滋味往往便是最好的滋味。一盘菜脯煎蛋,一碗紫菜豆腐汤,只要食材本身优质,通过简单烹调即成佳肴。走笔至此,一句好词忽然从记忆深处闯入心中,那是苏学士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他享用清茶,品尝新鲜野菜而发的感悟。借它的意境来完成此文,再好不过。

先说菜脯。我们跟随摄制队来到新亨镇,在冬日里看白萝卜的收割。将丰美的白萝卜切开放在大陶缸内,加盐,便会造成前者水分的流失。24小时后取出,放在稻草上晾晒,水分继续减少,体积继续收缩而色泽渐渐变棕。一周后白萝卜已完全变了样,外貌干瘪却形成一种咸中带甜的爽脆风味。我们并前往现代化工厂看菜脯的大规模生产。除了用机器切割,也持续以大石重压白萝卜以加速其脱水,而后再晾晒,五天可完工。

从小见惯吃惯和喜爱的食材,不知其如何得来的何止菜脯与紫菜?系列的其他单元也让我了解到豆酱、腐乳等的做法。对老祖宗为保留食材而想出的种种方法,如以盐腌,以日晒,甚至通过让它们发酵而给予它们新生命和截然不同的滋味,万分佩服,并且对上天丰富的赐予,十分感恩。

再说紫菜。也是个冬日,我们来到顶澎岛海边的岩石上,目睹一些当地人轻刷那长在石上的野生紫菜,以采收这天然食材,即可用来烹煮。我们也在南澳岛观察人工紫菜的培育:先提取野生紫菜的果孢子,培养成丝状体置于贝壳内,待发芽而长出绒毛后,让其附着在鱼网上,再投到海里接受自然的孕育至迎来第一次的采收。整个过程为期九个月。收成后的紫菜被框成小圆饼放在太阳下晾晒,水分消失的同时它也变黑,即成为易于收存,我从小见惯的干紫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