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当儿,我对学弟学妹们感到有些失望,对一些我国的文化人物,多元文化认知,社区文化现象竟然一问三不知。问到作曲家,讲得出Dick Lee,却不认识梁荣平;问起新加坡的华文作家及诗人竟一无所知,对流行歌手就口若悬河,那是在千禧年后的事情,不过,德明名校毕竟不是盖的,我70年代毕业那年的高中会考,及格率百分百,所以讲座后学生呈交的学习作业,写得头头是道。
我们的大学教授大多是英美名校的博士,懂新加坡文化吗?
回想我们的大学里,有谁去湘灵音乐社找老乐师学习南音?谁的作业写敦煌粤剧团赴英国用英语演唱粤剧的创举?有谁以沙姆塞尔马来舞蹈团为例,论述她们表演米兰加保宫廷扇子舞是有郑和下西洋的中华舞姿?有谁以人协印度交响乐团为题,论述它对传统印度音乐文化带来的冲击?
也许我用了点激将法,上课时,带点嘲笑地说 :“你们到底是不是新加坡人啊!”那是20年前的事了,现在问这个问题,可能学生连Dick Lee 也不认识,因为只认识周杰伦。
学生来邮征求我对她论文开题的意见,她念的是香港文化管理的研究生课程,文化管理是我多年来从事的正业,也是有意义的课题。
以前还没有网络的年代,经常到台湾谈商,就喜欢往中央图书馆跑,入了大厅右手边都是各大专学府的硕士博士论文区,可以任人复印,我求知若渴,有关文化音乐艺术类的论文,全盘照印,回家消化,其中有不少是有关台湾民俗音乐的研究。当时,认识一位在艺术大学的音乐学研究生,提起她研究北管罗鼓点的课业,她其中一位专业教授就是住在华西街庙口的老乐师。台湾这方面,维护本土文化不单用心,而且有底藴。
我存疑。
我打开记忆的箱子,搜索到当年被老友郑朝吉邀请到母校德明政府华文中学(现在的德明政府中学,因为不再是华校了。)为一群学生团体的学生领袖开讲,讲题和课外活动有关。我以“学生活动与社区文化”为题,替学生们上了一堂新加坡社区文化的通识课。
我思索着给学生什么建议,以什么主题,写有关文化管理的论文,而在答辩时,教授们比较陌生,问不出什么刁难问题。坦白说,这不是一个做学问的态度,然而当今香港这样的世道,我得替我这位大陆学生“安全”毕业着想。于是我想到了“社区文化”这个主题,这方面洋教授应该比较陌生,何况这位学生去年毕业时的论文就是以香港社会的流行音乐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