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金融界工作,对金融界和政界的花名比较有印象和熟悉。在金融界,监管机构是媒体重点关注的单位,当时的金融监管机构总裁是联系汇率在1983年设立时唯一的香港本地官员,其他成员都是英国外派到香港的财经专家,由于他能言善道,把很复杂的财经问题用中文解说透,深得前线财经记者的爱戴,大家都用“金融沙皇”称呼他。
在亚洲金融危机时,由于港元与美元挂钩,货币政策基本上得跟着美联储走,美联储用联邦贴现率,也就是利息作为货币政策。当时总裁怎么解释都只能说他只有这一招,他还用武侠小说中的一招走天涯就夠了去解释当时的情况。
在香港,会听到这些背后的别称,家政助理如果是来自菲律宾,通称“宾妹”,来自印度尼西亚,都称“印佣”。对来自新加坡的过江龙,年龄比较轻的男同事称为“坡仔”(跟通波仔没有关系),年龄比较大的称呼变成“坡叔”或“坡佬”。老外女孩通称“鬼妹”,老外妇女是“鬼婆”,“鬼仔”和“鬼佬”是指红毛男孩和大人,基本上非我族类皆为“鬼”也,唯一不同的是南亚人,通称“阿差”,有包头的加上一颗“星”!当然此星与天上掉下来的星(掉那星)是两码事。(传自香港)
哈,前线财经记者马上就给他取一个花名“一招哥”,由于“招”的广东发音与“蕉”同音,非财经记者就用“蕉哥”称呼他!唉,真阴公!
后来他退休了,接任的总裁洋名用广东话来念音如“罗命”,接着大家都用“罗命陈”这个花名。前任行政长官的花名是689,现任行政长官的花名是777。
名是父母或长辈给的,换句话长辈或父母就会叫名。字是去了学堂后,老师取的,同辈的同学都会以字称呼对方,从来都不会直呼其名,因为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当然有时也可以为自己取个号。举例子,曾国藩,姓曾,名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蒋介石,姓蒋,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为中正,字介石。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都是用字去称呼对方,新中国成立后好像不来这一套了。
有关姓名,我的理解是,姓是家族的传承,固定的,当然非常时期,在封建年代如有家族成员被判刑而且是连诛九族,可怜吧,如果有漏网之鱼,逃脱后一般会远离是非地并且改姓换名,省去麻烦。
在香港,言论自由,媒体倒是很喜欢给常见报的人物贴上花名,比如某人的样子像什么的,或是某人物的动作,甚至说话口气,有时是某人物常用的口头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