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的故事里,“化学测试”是个关键词,一下子把修复与化学连在了一起。我这才意识到,古迹修复人不仅要懂点历史、绘画和雕塑,原来也要懂点化学。

说真的,传统建筑修复是一门要求细腻、极考功夫的专业,许多细节一般人不懂行也不太在意,可每个社会都需要很懂行、也很在意的专业人材,在各自岗位上守护标尺,“追求完美”。从小杨教授对新旧材料的讲究,从他对每个修复细节的专注,你会看到他念兹在兹的都是如何把修复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此时你会放心地把国家古迹修缮交给他,因为你知道他将不负所托。

在新加坡,受保护建筑分为两种,一是国家文物局辖下的“国家古迹”(national monuments),另一是市区重建局主管的“保留建筑”(conserved buildings),各有一整套完整的保护及修缮准则。曾在古迹保存局工作过的小杨,经手修复的多为前者,也一如既往地对材料细节极为讲究。当然,也有人说小杨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小杨笑说:“我就把这话当作赞美好了。身为修复人,我最关注的还是新旧建材能否相互匹配,要知道这点在建筑外观看不出来,可对旧建筑的内在保护来说却是兹事体大。”

位于桥北路的圣安德烈教堂,是本地最古老的英国圣公会教堂,落成于1862年。据当年负责监工的英人监狱长McNair多年后回忆,修建期间教堂内壁涂料很是特别,石灰里加了蛋清和赤糖,并用浸泡过椰壳的水混合搅拌而成。这种说法流传甚广,百多年来导游跟游客说着同样的故事。

(下)

本地年轻建筑学者兼古迹修复人小杨教授,跟我们说过一个故事。

不久前,小杨在FB上贴出一幅 “白鹤莲花”建筑装饰照片,下面问出一连串问题。说实话我没看懂,经小杨解释后方知,陶制建筑装饰的制作技术近年发展神速,已进入陶中加瓷、高温烧制的阶段,可小杨留意到,这种“半陶半瓷”的新材料至今尚未有个名正言顺的新名称……

在小杨看来,懂点化学,的确是修复人的基本功之一,惟此方能确保新旧材料相容相辅,而非相冲相克。譬如古建筑的砖块,常因年代久远、酸度过高而变脆易断,修复人须先测试出酸度的高低,才有可能选出一款最为适用,有中和作用的砖面涂料。“在酸碱度、伸缩性等关键点上若稍有差池,传统建筑不仅无法修复,反而会因新材料的介入而受到伤害。”

小杨对建筑材料向来敏感,总觉这种说法不太对劲:“圣安德烈教堂建筑体积庞大,即使墙面薄涂一层也会用掉大量鸡蛋和赤糖,就150多年前新加坡经济物质条件来判断,这种说法似乎与常理不符。”这个疑窦他一直藏在心里,直到2014年受邀加入该教堂修复团队,机缘许可下为教堂内壁涂料做了一次化学测试,不过百多年后测试取样里并未测出任何蛋清和赤糖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