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也称为长镜头)就是在一个镜头里头完整的敍述一场戏。最早期的电影作品可以说都是一镜到底的作品。只不过那个時候电影科技还很简陋, 一个镜头也就是一分钟左右,又只能固定在一个位置拍摄。这当然不能滿足电影人创作的欲望。于是很快的就有人发现可以透过剪接把镜头衔接在一起,以此来讲故事,剪接自此成为电影语言的主流。

这部电影有三个中文片名。中国译为《摄影机不要停!》。这片名直译日文原名,同时也是其中一位主角对着镜头说的一句话。 以此为译名毫无悬念的把观众该注意的焦点放在拍摄电影这件事上面 。

近年来世界各地流行拍丧尸片,这类电影的中文片名大多带个“尸”字。本片也有丧尸的元素,香港就把它译成《尸杀片场》,多少想顺应市场的趋势,以类型来吸引观众。台湾和新加坡的译名是《一尸到底》,这显然是照着英文译名One Cut of the Dead的意思来翻译的(编按:此片在本地商业放映时改用香港译名)。三个译名中我偏好《一尸到底》。因为它凸显了电影中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不仅如此,本片还对这个手法进行了解构,更在过程中让观众惊喜连连。

符号场

终于看到《尸杀片场》(前译为《一尸到底》(One Cut of The Dead)了!去年底这部电影在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获选为“观众票选奖”时,我运气不错一早就买了得奖作品重映场次的票。庆幸之余卻听说1月的日本电影节会以它开幕,并已邀得导演上田慎一郎出席。这一听说,我就把票送人,满心期待出席日本电影节,要好好看看这传说中的“神片”和听听导演怎么说。可惜这次运气没那么好了。导演在场的两场映后座谈我都因公缺席。还好观众在两个电影节期间对本片反应热烈,让院线决定引进,我这才有机会在大影幕看到它。

《尸杀片场》是极少数以低成本,有効应用一镜到底,让影评叫好观众叫座的电影。至于它如何有効应用,又怎么和丧尸扯上关系,就请各位看看这部电影吧!有些电影经验文字无法呈现。不过千万记住真正的精彩在第38分钟以后才开始。

可是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当镜头拍摄的长度増长,摄影机不再那么沉,摄影师可以边拍边移动位置时,创作企图心強的导演们开始转向以长镜头来创造电影的新语言。1958年奥森威尔斯导演的《历劫佳人》那3分多钟的开场镜头就是经常在电影教室中被用来介绍一镜到底概念的典范之一。这电影我看过几遍,剧情早忘了,卻还清楚记得初次看到那个开场镜头时所受到的震撼。从演员、摄影、灯光和收音等方面都配合无间,一次过完成拍摄,这考验导演以长镜头说故事和营造气氛的能力,更考验团队合作的默契。

几十年过去,使用这手法的导演多了,长镜头可以更长了,场景调度的复杂性和精密性更高了。《尸杀片场》的出现则证明低成本制作的电影也可以使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来表现了。因为它的制作费才3万7000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