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说,“公民译者”的功能在于“协助修饰政府宣传材料内容,及早发现翻译失误”,我估计它相当一部分的工作是避免像Chinese New Year在本地译为“中国新年”这类事情的发生。若只在这个层次,自然无需用到专业的翻译,也就没有政府以义务译者来取代专业译者的问题。毕竟专业译者的工作内容和“公民译者”有层次上的不同。

1月中旬,政府提出扩大“公民译者”的队伍,希望能够解决长久以来不时有公文翻译出错的问题。“公民译者”这个通讯及新闻部去年7月开始招募的志愿团队,因为这一决定立即成为本地的热门议题。

政府正视公文从英文翻译成马来文、淡米尔文和华文过程中所存在之问题的态度是应该被肯定的。这至少比以往在出了状况后不得不出来道歉,然后表示以后会改善来得主动、积极和实际得多。

我不清楚朋友这样的说法是个人对现况的观察,还是为本地翻译乱象开脱,可是新加坡四种官方语言中作为马来族、印度族和华族通用语的马来语、淡米尔语和华语,讲的、用的人越来越少,程度日益下降,以至于出现这类“翻译不好也不要苛责,免得母语在公文系统中被趁机干掉”的说法,只能说是本地母族文化的悲哀。

因此负责此事的沈颖部长扛起的是件吃力不讨好的活。以新加坡现在的语言环境,要挑翻译的毛病还真的不太难,而且不排除一旦出现大失误就被加倍放大,进而严加挞伐,让有心加入“公民译者”的人士却步,也让这个计划少了自我调整和改善所需要的时间。

“公民译者”虽然是义务性质的,可是有关单位应该提供适度的培训,并对优秀译者的奉献给予肯定。在新加坡,只要华文还算可以的人,在职场中大多逃不开一个“诅咒”:“被自愿”去当翻译。这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个烫手山芋。有功无赏,有过必罚,还要被一知半解的同事或长官要求硬将英语的规范套在中文身上,而折腾半天还不算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以一辈子去掌握的母语被如此作贱,让不少人最终拒绝为单位做翻译的工作。

“公民译者”计划不应该成为这个“诅咒”的加强版,而应该让“公民译者”成为一种荣誉和肯定,让母语获得它该有的尊重。有荣誉感的译者才可能成为我国母语翻译坚强防线的一分子。本地翻译乱象才有被整治的一天。

有朋友曾经建议我在批评政府公文翻译不当的时候不宜太苛刻。他认为在英文、英语强势的大环境下,公文能够有中文翻译就应该庆幸了。如果一再严苛批评,一方面让那些为了不懂英文的国人争取以多语方式呈现公文的公务员为难,另一方面也让认为新加坡只需要英文、英语的声音增加分贝,进而提出为了避免一再被责难,干脆不要翻译,只用英文发布公文就可以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