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吴天在日本留学后,经过新加坡,逗留一段时间,原本想“办完一点小事就走”,后来却留了下来,并教书、编副刊、写文章、搞戏剧等。他也加入马来亚共产党,一度担任新加坡抗敌后援会的领袖。学者林万菁将吴天定位在“1937年以前南来的中国作家贡献最大的一位”,可见其在早期新加坡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华文文学的评论书写上,他写下《论战时文艺》,给战时文艺下定义;当中提出四个原则,重点是战时作品须要大众化,适应大众的需求。
吴天不只是写剧,也大力推动剧团、培训新演员,后来业余话剧社还组织起“马华巡回剧团”。1938年,他担任导演的角色,带领业余话剧社在新加坡、槟城等地演出曹禺的剧本《日出》。
随后,吴天回中国也参与当地文艺活动,在《文艺长城》与《文革》刊物中继续为文坛做出贡献。吴天于1989年逝世,享年76岁。
《伤兵医院》演出后,有位吴文翔写文推崇另一剧目《怒涛》,当中以《伤兵医院》为例,虽本意不在批评《伤兵医院》,却引起业余话剧社导演黄觉的回应,引起一场关于剧本地方性的论争。
吴天常以笔名“叶尼”写剧目,对新马战时文艺的贡献良多。他南来的第一部剧本是《南岛风光》,是为他担任教师的芙蓉中学学生戏剧演出而做;之后,他为新加坡业余话剧社编写的《救伤病院里》(后改名《伤兵医院》)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1913年出生的吴天,原名洪为济,另有笔名叶尼。吴天南下新加坡的经历特殊,他并非从中国来到新马。
此外,吴天也关心新马文艺发展,在《南洋周刊》写了两篇长文《论南洋文艺的大众化运动》与《论救亡戏剧与提高艺术水准》。同时,他也在《星中日报·星火》与《总汇报·世纪火》担任编辑,从内涵到推广,吴天都对新马华文文坛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