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朝九晚五的工作虽繁忙,但法里斯坚持每晚下班后到工作室里创作四小时。
“社会上还有许多所谓‘另类’或‘非主流’群体不被大众认可,甚至被边缘化,这迫使他们难以像主流群体一样寻找令他们感到安全、舒适的公共生活空间,唯有在远离有色目光的角落寻求庇护。我的作品微妙地凸显这些空间的存在价值。”
谈到为何选择以“空间”为一贯创作主题,法里斯说:“我的家中有五个兄弟姐妹,从小至今,我不曾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间,踏入社会工作后,才发现要在外找到独有的空间更难。我想把自身经历融入艺术作品里。”
Faris慢慢发现,所谓的“空间”未必是实体的地方,它也能是抽象的概念。
(作者为《联合早报》南大通讯员)
“从事艺术创作不单讲究技术和创意,更需要坚持。如果对这件事抱有热忱,不难找到每日创作的动力。”
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
最近一次在爱雍·乌节艺术画廊的个展以“The Light Between Walls”为题,法里斯解释,他想通过艺术视角反映近年来一些有争议性及敏感的社会话题,唤起人们对共同创造包容性社会的重视。
由爱雍·乌节画廊及平价艺术博览会联办的新一代人才项目,是本地栽培亚洲新一代艺术家的平台。每年为获选的年轻艺术家们,提供专业指导与举办个展的机会。
与观众“共创”空间
在这座城市里,我们如何利用与创造空间?这些空间有何存在意义?在过去七年里,法里斯通过一系列的雕塑、装置,以及特定场域艺术作品,探讨人类自身与空间的关系。
“观众与艺术家之间需要沟通,我的作品成了沟通的桥梁。为了让作品得到正面解读,我必须先了解我的观众。在工作时,我常观察访客观赏艺术品的反应,也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想看到什么。”
“这些年来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艺术给予我属于自己的思维及心灵上的空间,让我有平台借用作品表达内心的体悟,这是我独有的。”
法里斯展出的装置作品,包括由不同大小,漆上白色搪瓷的合板组装而成,简洁呈现政府组屋楼梯间景象的三维立体作品。名为“Relish”的作品,乍看之下也许只是观众熟悉的公共空间,但内部却暗藏了玄机。
29岁的法里斯2014年毕业自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他在从事运营行政工作之余,投入艺术创作,并在9月举行的新加坡新一代人才计划(The Young Talent Programme)中脱颖而出,受邀在爱雍·乌节画廊呈献个人装置作品展览。
法里斯认为:“无论是穿着异常的庞克、外国劳工,或是同志等,他们都是我们须给予多一点关怀的少数群体。关于他们的话题,不应从公共空间抹去。”
模糊、阴暗的角落和缝隙,这些深藏在建筑中的空间,多数人也许不曾留意,却是激发本地年轻艺术家法里斯(Faris Salim Nakamura)创作的灵感来源。
“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作品中,大胆尝试利用不同材料,也挑战制作更大规模的作品,继续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
延续艺术创作的理念,法里斯将在明年1月于新加坡艺术周举办个展。除了以空间为中心创作思维,作品也将着重于探讨人类行为与属性。
“任何一个空间可以同时让不同的人产生依恋或抽离,我希望透过作品,让观众去思考其中的原因。”
法里斯现在身兼白领工作者和艺术家双重身份,他认为两者其实是互补的。对在一家艺术馆任职运营行政人员的他而言,这份工作让他更了解自己艺术作品的观众。
“从不同视角欣赏这作品,观众会发现深藏在其中更多的细小角落和缝隙。在灯光的照耀下,影子的出现凸显了正负空间在这作品上的交叉运用,形成对比,让观众在探索之中与我共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