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峥发现,新加坡华人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着和东西方均不同的样貌。“这种独特的样貌,是我们所关注的,并且我们想探索这种样貌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找和其他华人艺术社群的联结。”
2021年,在美国洛杉矶加州艺术学院,一位马来西亚校友介绍了一本题为《新加坡的最后一头牛》的摄影集,引起了王峥的兴趣,他以此为题创作了一首同名诗歌发表在香港诗歌杂志《声韵诗刊》,这期《声韵诗刊》正好是纪念英培安的特别版。王峥现在想起这件事,便觉得与新加坡的缘分早已注定。
目前在南大修读博士学位的创始人之一王峥发现,新加坡华人在艺术创作上有别于东西方,让他想探索这独特样貌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他去年开始与本地艺术家合作,希望向中美观众介绍新加坡艺术生态。
王峥是艺术非盈利组织“华岸艺术(caanart.org)”的创始人之一,该组织2021年10月于美国波士顿和洛杉矶创立,王峥和他的伙伴们想要建立一个专属于海外华人青年艺术家的社区,为没有被东西方艺术界所真正关心和了解的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公正、平等、真诚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国际平台上能够拥有自己的声音,扩大影响力,并且为那些正在经历生存压力的艺术家们寻找或提供机会。
来到新加坡后,王峥对华人世界有了新的视野。他说:“作为华人艺术家,我习惯在西方语境中思考、生活与创作。虽然常常以亚洲的历史与文化为材料进行创作,但却在文化和距离上有所割裂。而新加坡可以作为一个支点,从更为多元的角度审视西方的艺术、学术传统,从中辨析出更为清晰的自我定位,也可以更近距离观察东方社会所展现的问题和机遇。”
王峥说:“新加坡就像中国文化的一块飞地,遥远又熟悉。”
华岸艺术现在已小有规模,并形成了四个旗舰栏目:先行者沙龙、跨界席谈、茶话会、艺术家对话。“先行者沙龙”是一档邀请前辈华人艺术家,基于“流散”或其他主题进行作品分享及学术对谈的沙龙活动。“跨界席谈”是邀请三位艺术或非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从跨界角度来回看艺术及其方法论的活动。“茶话会”是一档由华岸工作人员,选取社会主题进行讨论(类似聊天)的录播播客栏目。“艺术家对话”栏目则是以视频记录的形式,邀请一位艺术家对谈,但更偏向艺术家个人及其作品本身,和学术向的“先行者沙龙”有所区别。
他今年27岁,出生于中国桂林的一个瑶族家庭,在武汉长大,2020年获得美国莱斯大学艺术史及纯艺术双学位,2022年在美国洛杉矶加州艺术学院获得艺术批评硕士学位,现为南洋理工大学艺术、媒体和设计学院艺术史论二年级博士生,主要研究亚洲当代艺术史及理论。
王峥则作为“华岸艺术”的学术总监,主要负责“先行者沙龙”和一些内容编辑及线下策展的工作。
邀本地艺术家加入 拓展主题宽度
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王峥与新加坡的联系逐渐紧密了起来。他说:“随着我在美国学习艺术,逐渐对东南亚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接触到了南洋画派和新马文学,开始对狮城有了更深刻的兴趣。”
2021年10月,在一次非正式的艺术沙龙活动后,王峥和摄影师、艺术家刘默霏开始在线上计划成立组织,效仿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沙龙传统,并招揽艺术家和工作人员的加入。
与新加坡的缘分“早注定”
于是王峥决定邀请新加坡本地艺术家加入,向中美观众介绍本地艺术生态,拓展主题的宽度。从2022年开始,华岸艺术一共合作了三位本地艺术家,分别是新媒体艺术家陈美美(Debbie Ding),澳籍新裔艺术家马福民(Desmond Mah),以及曾获得台湾金马奖提名的青年导演何书铭(Shuming He)。
次年,他开始准备博士申请。他研究的方向是中国当代媒体艺术和东方身体(Eastern Somatics)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新加坡会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点和切入点。王峥说:“在新加坡读书,对于久居北美的我来说,是全新的一次体验,可以将东西方的学术传统融会贯通。”
王峥说:“不同群体间需要一个沟通的桥梁,而艺术正是最好的桥梁。以新加坡为据点,华岸艺术可以联系更多欧洲、澳大利亚的华人艺术家,建立起华人艺术更广泛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