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情况确实如此。有些书他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读,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书是一本图画词典,里面有1000个单词。他会从头读到尾,边读边问,“这是什么?”然后按顺序说出每幅图的名称。虽然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会这么做,但他表现得特别明显。他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可以很长,有时同一本图画词典甚至可以“读”整整一小时。

他接着给我看下一张卡片,说:“This is a cat.”

下一张卡片他说:“Car.”

虽然他的重复性行为特征非常明显,但在我看来,他的另一个特征才更能说明问题,即有些感官敏感而有些不敏感。我注意到他嗅觉似乎不敏感,但听觉异常敏锐。实际上,他会因听到某些声音烦躁不安,而这些声音别人可能完全没有注意到。比如有一次我们在外吃午饭,他突然非常不安,问:“那个人为什么对着话筒说话?”要是他不问,我根本没注意到,饭店里的确有一个人的声音比其他人的低声交谈略高了一点点。正是这略微高出一点点的声音让他焦躁不安,而其他人之前完全没有留意。

我从这个孩子身上学到很多,让我心怀感激。他并没有被自闭症所限定,而是使我重新认识自闭症到底意味着什么。自闭症只能说明他在某些方面学得没有其他人那么快、那么自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有很多技能,有些事他做起来比其他人容易得多,因为在大多数人忽视的一些事上他极其敏感,尤其是声音。这使他可以本能地吸收、学会某些东西,也意味着他眼中的世界和我的略有不同,因为他对世界的认识更多来自他敏感感官的感知,而其他感官的感知相对淡化了。

“华语怎么说?”

不过,仔细想来,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难道不都是独一无二的吗?对这个孩子来说,他的自闭症使他的特异性比常人更明显些,但他的确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以他独特的视角感知这个世界。有时,这又使他比我们更具优势,因为他听得到我们没有留意的声音。这不仅可以使他通过听觉学得更轻松,而且能够看到我们可能视而不见的美。在他身上,我看到,自闭症并不是一种残疾,而更多的是一种感知世界的特殊视角,赋予一个人独一无二的天分和缺陷。

我和他妈妈都夸奖他,他很快又开心起来。他妈妈问:“你哪里学的呢?我没教过你啊。”

他说:“猫。”

即使听了这些,我还是忍不住想到我所知道的自闭症,想到他哪些行为并不符合我所了解的自闭症。比如,听到“自闭症”这个词,大多数人会想到一个人有沟通障碍,甚至可能无法与人交谈,而且也无法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这个孩子完全不是这样。实际上,他(过去和现在)一向情感丰富,常常一边拥抱亲吻他熟悉的人,一边温柔地说“我爱你”,而且他表达得很清晰,话也很多。在我看来,这一点也不像自闭症患者。

“华语怎么说?”

他们说他患有自闭症。第一次听他父母说专家已确诊时,我不太相信。我了解自闭症的症状,也接触过自闭症孩子。有段时间,学校一位老师延长请假时间,我去代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教的是特殊教育班。

他妈妈解释说,专家指出他身上有两个典型的自闭症特征,一是重复性语言和行为倾向,二是五种感官中有的过度敏感,有的过度不敏感。

“车。”

在他身上,我看到,自闭症并不是一种残疾,而更多的是一种感知世界的特殊视角,赋予一个人独一无二的天分和缺陷。

这次对话又让我想起他更小的时候我和他的一次对话。他让我和他一起“读卡”,给了我一叠小卡片,每张卡片中间有一张图,每张图下方标有倒写的图中物品的中英文对照名。他给我看的第一张图上是一顶帽子,他妈妈问他:“这个用华语怎么说?”他回答说:“帽子”。

他妈妈说,说他“自闭”可能不太准确,确切地说,他“接受了自闭症测试”;事实上,自闭症指的不是一种笼统的、一概而论的状态,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说明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特定障碍。

“华语怎么说?”

“Boat.”

(作者为美籍翻译家、诗人,1991年来新)

他脸色一下子变了,又伤心又生气,瞪了妈妈一眼说:“船”。

我问:“用华语怎么说?”

“Flower.”

他妈妈说:“这个他不会。”

他回答说:“听到过。”

我并不是因为一概无法接受自闭症患者而否定专家的诊断意见,而是我觉得这个词用在他身上不恰当。当然,一旦情况属实,我们免不了会担心这个标签将决定他的一生,也许还会限制他人生的选择。

想到这些,我意识到他学东西常用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听吸收知识,甚至不需要正规学习。虽然有些事他也许学得不是很快,如系鞋带、写字以及其他需要运动技能的事,但很多事他学得很快,因为他的听觉异乎寻常的好。

我很幸运,因为这个孩子为我重新定义了自闭症,使我得以通过他异常敏锐的听觉经常聆听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