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籽(cumin) 半茶匙
阿育吠陀新加坡学会创办人兼会长Vasanthi Pillay受访揭开阿育吠陀这个古老医疗养生指南的面纱,帮助读者辨清误区;会员分享数年来如何把阿育吠陀融入日常——5000多年来持续沿用的阿育吠陀虽然源自印度,但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种族和文化背景,都可从中获益。
2
材料:
·茴香籽(fennel) 半茶匙
作用:帮助消化
为了体验这门印度古老的传统医学,她随阿育吠陀课程导师远赴印度班加罗尔,在当地一家阿育吠陀医疗中心住了10天。三餐吃的是按照自己体质烹煮的食物,天天有时间静坐,并由专业按摩师做油压按摩。
你未必有时间或有兴趣上课学习阿育吠陀,但花珊蒂提供的下列入门建议,不妨一试。
·芫荽籽 半茶匙
3
花珊蒂强调,要加强免疫力,务必重视饮食与消化;根据阿育吠陀的养生原则,食物的消化可说是健康的关键。
花珊蒂说:“现在流行吃姜黄,很多人都盲目追随潮流,但这其实是过度简化了阿育吠陀,也没真正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锅中热油,快速翻炒姜黄、小茴香籽、黑胡椒粒和姜片。
回新后无法每天油压按摩,陈美珍天天自行涂搽按摩油,接着做家务或练习瑜伽,然后冲凉把油洗掉。
·水 2杯
电饭锅做法:姜黄、小茴香籽、黑胡椒粒和姜片用热油翻炒后,连同米、绿豆仁、岩盐和清水放进电饭锅煮熟。
米和绿豆仁冲洗干净,去除表面多余淀粉。
·小茴香籽(cumin) 半茶匙
·有意识地保持良好坐姿,腰背直,胸腔保持开放,避免内缩。每次驼背,其实有碍肺部运作。注意呼吸:吸气时不妨把双手往两侧伸直,呼气时双手合十。
·姜黄(turmeric) 半茶匙
她说:“虽然只住了10天,但身心变得更轻盈,皮肤也改善了。”
重视“个人化” 网上做法不宜盲目跟从
花珊蒂:“芫荽籽味甜而涩,有助解热,而且对于三种体质都有舒缓之效。小茴香籽偏暖,有助平衡Vata(“风”)和Kapha(“水”)。这是所有体质都适合服用的茶。”
1
做法:
在本地,阿育吠陀也见升温趋势。义安理工学院2017年开始邀请花珊蒂担任客座讲师讲解阿育吠陀,反应不俗;学院在2019年把阿育吠陀的内容正式纳入持续教育和培训(CET)计划中的非主流医药课,3月和8月向公众开放报名后迅速额满。花珊蒂为国家公园局和其他组织举办的阿育吠陀公开讲座,出席人数亦增加了。
作为官方医疗体系之外的非主流疗法,阿育吠陀近年在世界各地开始引起广泛注意。台湾彰化的彰滨秀传纪念医院及嘉义的南华大学都邀请花珊蒂为员工和学生授课,她也准备和外国的蒙特梭利教育中心合作,与家长和教员分享以阿育吠陀为基础的健康生活。
三重平衡(Tridoshic)茶
Vata(“风”型):由空间和空气组成
根据阿育吠陀,人和宇宙万物一样,由空间(Akash)、空气(Vayu)、火(Agni/Tejas)、水(Jala)和土(Prithvi)形成;而根据这五种元素的不同比例组合,又形成三种体质或状态(dosha):
花珊蒂强调,阿育吠陀讲求平衡,包括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人体身、心的平衡;唯有平衡状态,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并祛除病痛,甚而预防疾病。要达到平衡,须了解自己的体质。她指出,阿育吠陀和中医药不乏相似之处,例如养生方法须个人化,视个别体质而定,绝对不可一刀切;即便患上同一种病,也不一定会使用同样的药方。
冠状病毒疾病暴发之后,阿育吠陀(Ayurveda)保健养生法在民间和网上得到不少关注,但不少人盲目跟从,甚至用错方法。
陈存文(66岁,讲师)则是从40年前开始练习瑜伽,并因此对同样源自印度,亦讲求身心平衡的阿育吠陀产生兴趣。他报读了阿育吠陀课程,学以致用,逐渐改变生活习惯——戒了冷饮(阿育吠陀原则:冷饮对消化过程有负面影响);排便后观察排泄物(从中可探知身体状况);早上起身好好深呼吸,厘清思绪。
·姜片 半茶匙
·每晚入睡前,用纸笔(不是用电脑或手机)写下三件让自己感恩的事物。持续至少30天,有助于培养更正面的观点和态度。
加入岩盐、水、米和绿豆仁,煮滚,米煮熟后熄火。
·运动要适量,过劳可能弊多于利。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保持平衡,如果让自己感觉筋疲力尽,不但无法持之以恒,长期来说还可能对免疫能力有负面影响。
免疫力强弱关键:消化系统
她说:“越来越多企业来函表示想为员工举办阿育吠陀饮食与养生课,而且冠病疫情暴发后,有更多人询问如何运用阿育吠陀加强免疫力。现在许多人开始把姜黄加入日常饮食,其实可说是阿育吠陀的做法。”
花珊蒂除了在本地修读阿育吠陀课程,也到印度进修,研究后发现个中奥妙深不可测。她说:“阿育吠陀是一门科学,其中包括针对病症的治疗和药物(oushada),但更大的重点是通过饮食(ahara)和生活方式(vihara)改善身心健康,丰富生活。例如阿育吠陀医学著作《八支心要集》(Ashtanga Hrdya)就讲解了日常作息对于加强免疫能力的重要。”
古老生命科学
·黑胡椒粒 半茶匙
“多吃姜黄有助抵抗冠病病毒”——你是否在网上看过这样的传言?
绿豆仁粥
阿育吠陀人气升温
Kapha(“水”型):由土和水组成
她说:“阿育吠陀与中医药有相似之处,例如养生方法要按体质而异,除了日常饮食,按摩油也应该适合自己体质。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体质,我一般建议朋友去小印度购买适用于阿育吠陀按摩的芝麻油试试看。”
2
·麻油或酥油(ghee) 适量
此外,阿育吠陀非常重视心理与情绪健康,认为两者息息相关;情绪或心理健康失去平衡,会提高患病风险。花珊蒂解释,根据阿育吠陀,身心连接(mind-body connection)非常深,密不可分,一个部分受影响,自然会影响另一部分。压力大时,身体失衡,免疫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她指出,根据阿育吠陀,姜黄必须以油脂烹煮,或搭配含脂材料(例如牛奶)服用;诸如姜黄拿铁或姜黄冰沙不能当成养生保健饮料。此外,过量服用姜黄可能导致黃疸。
·有意识地用心观察自己的思绪和想法,并改变表达方式。与其说“我害怕”或“我压力好大”,不如说“我的大脑害怕了”,“我的大脑在承受压力”。改变说法,有助于让自己更“客观”地检视自己或当下情况。
花珊蒂从2009年开始主讲阿育吠陀课程与讲座,也经营瑜伽和阿育吠陀中心。她对阿育吠陀产生兴趣,其实是观察到母亲和祖母虽然教育水平不高,但都懂得用祖先传下来的家庭疗法,例如一道简单的热粥就能舒缓肠胃不适,伤风、耳痛或经痛等,也有相应食疗配方。她说:“东方世界有很多代代相传的养生智慧,长辈未必能解释背后的科学,但都知道这么做,或这么吃对身体有益,我们试了也知道有效。”
做法:
·绿豆仁(即剥壳绿豆) 四分之三杯(冲洗后泡水1小时)
花珊蒂:“这道粥品容易消化而且可以滋补身体,亦可当成安全的排毒方法,每周吃一次。此外可按喜好加入蔬菜。”
她说:“阿育吠陀从各种角度检视养生保健,让我们了解如何让生活、情绪和想法都能得到平衡。每天的日常生活,正是成功取得平衡的关键。”
她以椰油和蒜头为例说明考虑体质的重要。根据阿育吠陀,椰油确有保健功效,但并非人人适用,例如体质属于Kapha就不应该服用;即便适合服用,也要选对时间,因为椰油不适合在上午和傍晚摄取。不过,有些人误信网上传言,每天吃椰油,可能对健康弊多于利。此外,蒜头有助控制胆固醇,但Pitta体质不宜服用,因为会更加燥热。
煮滚,10分钟后熄火,过滤后稍微放凉再饮用。
七年前开始接触阿育吠陀的陈美珍(63岁,私召车司机),从小忍受耳炎之苦,试过西医和中医都不见效,在阿育吠陀诊所接受油疗后终改善。
花珊蒂说:“每一种食物都是健康的,但要看是否适合你的体质和情况,而且要根据年龄和生活方式作出判断。换言之,不要盲目跟从保健潮流,别因为大家说某种食品对健康有益就一直吃。”
·印度香米(basmati) 1杯
阿育吠陀(Ayurveda)是梵文,Ayur意指身、心、灵,veda是知识或科学。阿育吠陀新加坡学会创办人兼会长Vasanthi Pillay(花珊蒂·比莱)形容它为古老生命科学,内容包罗万象,除了综合医疗、耳鼻喉科、牙科、妇产科、小儿科及心理和情绪健康等,还包括动物学和生物学。
阿育吠陀健康生活入门建议
·一律不喝冷饮和碳酸饮料,因为有碍消化。如果无法马上戒掉,至少在用餐时和用餐后停止饮用,并观察身体反应,渐渐会发现身体其实并不渴求冷饮。天气炎热不想喝热饮,可以先把水煮滚,稍微降温再喝。
他说:“阿育吠陀能与西药和中医药相辅相成,我们不应该因为不熟悉或不习惯阿育吠陀就否决它,保持开明,多听多学,并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有助于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芫荽籽、小茴香籽和茴香籽稍微压扁后,一起放入水中。
花珊蒂说:“一言以蔽之,就是biology(生物学)。”
花珊蒂说:“阿育吠陀的起源地虽然是印度,但养生原理其实全世界通用,任何人都能学以致用,不一定要吃印度餐或用印度药材才能用阿育吠陀改善身心健康。阿育吠陀相信,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大自然都会为我们提供我们需要的食物。换言之,无论你吃的是中餐、马来餐或西餐,同样可以运用阿育吠陀的原则,吃得健康。”
·水 6至8杯(按喜欢的粥水稠度而异)
材料:
Pitta(“火”型):由火和水组成
她说:“消化系统正常运作,才可以把我们吃下的东西化作对身体细胞组织有益的养分,从而确保免疫系统正常。改善消化系统的运作,意即食物可以转化成健康的细胞,如此一来就能获取力量和免疫能力。所以健康的第一步是从消化着手。每天正常排便,对身心健康也很重要。”
·岩盐(rock salt)适量
日常养生阿育吠陀食谱二选
1
作用: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