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本地结肠直肠癌调查的南大学生团队通过小组讨论会,发现许多本地人常把粪便带血等现象,归咎于工作压力或睡眠不足。此外也有参与调查者分享说,他们越来越趋向依赖互联网,并根据自己所经历的症状寻找相关答案,这常常导致他们自我诊断病情与自我治疗。事实上,如果没有接受适当的专业医学评估,很可能会导致重症被延误诊断。

另外,为鼓励大众养成自我检查粪便的习惯,四名南大毕业生与手机应用软件开发者合作,推广一款名为“Poo Keeper”的免费手机应用软件,当中设有记录表格,可标明粪便观察的结果,有助人们发觉例常排便的变化,警惕异常症状。这款应用软件可免费在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下载。

· 粪便一致性

· 不良生活作息:抽烟是首项,其他因素还包括红肉摄取过多,日常活动量低,以及酗酒。

通过这项运动,他们呼吁国人留意这三大症状:

· 患癌就是被判死刑。

· 感觉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任何疼痛,不可能患癌。

然而,单是针对结肠直肠癌的症状和患病率的认识,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教育与筛查仍可以加强。沈贤霖医生也是邱德拔医院肛肠外科手术与普通外科部门高级顾问医生。她透露,所属医院在数年前展开一项有关民众对结肠直肠癌认识的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人们对诊断及治疗的恐惧,以及对检查及治疗费用的担忧,构成他们求医的绊脚石。

陈建宏医生补充说,所出现的便秘或腹泻症状可以是这两者持续轮流交替出现,也可以是因为肠管受到癌症影响,腔径变细,导致粪便变得细长。

如果粪便经常比较稀或有粘液,应该咨询结肠直肠外科医生,特别是这些现象如果伴有便秘症状。陈建宏医生补充说,粪便的形状和一致性,会根据个人的饮食和水的摄入量等而改变。

· 排便习惯持续改变

此外,最近一项本地调查显示,每五名40余岁的新加坡人当中,有三名全然不知这年龄层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近半的受访者甚至对结肠直肠癌的症状完全不知。

四名南大毕业生指出,这些症状中有些或许不是由结肠直肠癌所引起,如可能是受到感染,有痔疮或肠易激综合征。然而,若怀疑自己出现任何一项特征,应马上去看医生,才可以尽早诊断病因和接受治疗。

陈科刚副教授与张峻诚助理教授也指出,结肠直肠癌的风险因素可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

事实上,早期癌症患者普遍无症状。患者通常是在检查后才被诊断出病情。陈建宏医生补充,癌症症状往往是在病情晚期才会明显浮现,因此接受结肠直肠癌的检查不应该拖延,在早期发现癌症才能显著改善治疗结果。在某些情况下,检查过程还可能发现息肉,并可尽早除去这些息肉以防结肠直肠癌的形成。

· 排便不尽感

随着医疗与科技的发达,即使被诊断为患有晚期癌症,也有可能接受治疗并提高生存率。不过,要强调的仍是早期诊断出的癌症,往往有更好的预后和生存率。

结肠直肠癌是本地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调查发现,结肠直肠癌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大部分患者年龄

· 其他普遍因素:这包括年龄超过50岁,面对肥胖问题或被诊断为患有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为提高国人尤其是40余岁群体对结肠直肠癌的认识,展开调查的四名南大毕业生与新加坡防癌协会合作,展开“别以为,要确定”(Don't Assume, Be Assured)的保健教育运动。

根据全国疾病登记处的数据显示,多达50%的结肠直肠癌疾病是在较迟的第三和第四期才被发现,只有15至20%的病例是在第一期的最初阶段被诊断。这些数据调查确实支持本地人须提高对结直肠癌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的认识。

3月是结肠直肠癌(或称大肠癌)意识月,这也是本地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一般提到结肠直肠癌检查时,人们往往以50岁以上为应当接受检测的群体。不过,根据2019年新加坡防癌协会50周年特刊里刊载,年龄低于50岁的结肠直肠癌患者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大部分患者的年龄介于40至49岁之间。

轻视早期症状,将加剧病况,延缓治疗。

这指的是排便量突然增加或减少,甚至是粪便发生异常生理变化,如粪便中有粘液,稀便,持续便秘或腹泻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一段时间,最好找医生检查。

陈科刚副教授与张峻诚助理教授则指出,排便不尽感与排便习惯持续改变的症状往往与较大的肿瘤有关,而粪便上的明显血迹,可预示癌症导致的大量出血现象。

有关这四名毕业生所推广的结肠直肠癌保健教育推广运动详情,以及结肠直肠癌的相关知识,可浏览:www.dontassumebeassured.com网站。

自我检查粪便 留意三大特征

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四名应届毕业生张文康、曾凯芸、林语嫣和陈劲伟,针对207名年龄介于40到49岁的本地公民与永久居民展开的本地结肠直肠癌调查显示,多达64.1%受访者指出,就算他们出现粪便带血的症状也往往置之不理,而更深入的调查揭示,症状出现后,他们会以为病情甚轻,或是由于压力、睡眠不足所导致。这最终可能导致结肠直肠癌的病患,无法在患病初期得到适时的诊断与治疗。

· 颜色

介于40至49岁之间。受访医生提醒,注意排便习惯的改变,可及早发现结肠直肠癌。

年轻患者若晚期才发现 病情或更严重

此外,两项当地研究也表明,年龄小于50岁的结肠直肠癌患者的病情可能更严重,每五名患者中,就有三人是在第三或第四期才被诊断出来。受访医生皆指出,由于这些年纪较轻的患者不在接受结肠直肠癌筛查的建议年龄段,因此这当中的多数人可能会觉得他们不会得癌症。

此外,较年轻病患倾向于推迟就医,他们普遍的看法是癌症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陈建宏医生觉得这一点尤其令人担忧,因为50岁以下人群患结直肠癌的病例增加不单是在本地,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有这趋势。

· 粪便带血或肛门出血与痔疮,或饮食不当引起上火有关。

年轻一代可能忽视症状

提到人们对结肠直肠癌的常见误解,受访医生们指出以下几点:

陈科刚副教授与张峻诚助理教授也说,这些较年轻的群体可能倾向于以工作为生活中的优先考量,而忽视症状的严重程度,直到癌症发展到晚期才去求医。这两名医生还透露,从生物学层面来说,发生在较年轻群体中的结肠直肠癌可能更具侵袭性且生长迅速,从而导致较年轻患者在晚期才被诊断出来。

如果粪便呈红色、黑色或有红色条纹,皆可能表明身体有出血现象。

粪便中有血可以指鲜红色的血液,如在粪便中呈红色条纹;或是干血,如在粪便中呈暗红色,有时甚至出现黑色。

盛港综合医院外科部结肠科顾问医生陈建宏也认同许多人往往将粪便中的血迹与痔疮画上等号。他补充:“虽然痔疮确实是粪便带血的常见原因,但人们须要认识到有其他导因的可能性,因此针对有这类症状的病患来说,接受专业医疗检测十分重要。”

· 遗传基因:有结肠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特别是患癌的亲属小于50岁,或是有已知遗传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 Polyposis)或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的人。

排便不尽感(Tenesmus)通常指的是一种持续有的排便欲望,即使没有粪便也想如厕。有排便不尽感症状的患者,或许常要在排便时硬挤出一点粪便。

人们须提防的结肠直肠癌症状,包括排便量突然增加或减少,甚至是粪便发生异常的生理变化,像是粪便中有粘液,呈稀便,或有持续便秘或腹泻现象。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一段时间,最好找医生检查。

别急着下定论,那些持续察觉自己粪便带血的人,无论有无其他相关症状,都应该尽早求医且接受医疗评估。

· 粪便带血

解开误区

同样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中心肿瘤外科(结肠直肠外科)的国大医院结肠直肠外科高级顾问医生陈科刚副教授,以及张峻诚助理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这现象不只限于本地人,大多数结肠直肠癌患者会认为他们粪便带血的原因与痔疮有关。其他症状如便秘,甚至是体重减轻也可能是潜在严重疾病的症状,却往往被忽视或置之不理。”

陈建宏医生提醒,要特别注意的高风险群体主要包括年长者,有个人病史或家族史患有结肠直肠癌或是出现肠道息肉的病患。一般人还须要注意的生活习惯,包括肥胖,缺乏体力运动,过度摄取加工食物或红肉,酗酒。

· 形状

排便三大症状须注意

如果粪便看起来像铅笔一样薄细长,可能要关注。这可能是结肠直肠癌导致结肠变窄的结果,使粪便体积变细。

谁是高风险群

新加坡防癌协会结肠直肠癌委员会的沈贤霖医生指出,随着现今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能更好地获得与健康有关的信息,以及更加了解癌症及其致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