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会参展费逐年增长,销售未有保障,带艺术家出门的画廊秉持着怎样的信念参展?
时代变了,今天的收藏家已没什么时间上画廊,坐下来与艺术家好好聊天,追随艺术家的创作发展。随着越来越少的藏家买家亲自上门,画廊业者唯有走向他们。
全球的“艺博会时代”竞争白热化,每年艺术市场贡献四分一业绩。
画廊处转型期
艺术家曝光吸引国际买家
本地有一些画廊积极参加国外的艺博会,将代理的当代艺术家(包括新加坡的)带出去展示,与该区域收藏家交流,打开市场,建立网络。艺博会是不是推销艺术的最佳平台?在参展费用逐年增长,销售未有保障,甚至会亏钱的情况下,带艺术家出门的画廊业者秉持着怎样的信念参展?
本地画廊不能不出外“打战”,也基于本地藏家根基的薄弱,市场太小。陈荟妃指出,尽管自己的画廊有一批成熟的收藏家不一定光顾艺博会或看展览,而是随时随地看艺术家新作品而购藏。但是,总体而言,本地藏家对本地艺术的支持还不够。她说:“一般本地人不买本地的艺术。他们发达后,买房地产、名车、名牌精表、包包等,最后才会考虑买艺术。”
每次出外参展是蛮大的费用和工程。丽塔指出,参展费用从数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包括运输费用、人工费、展位租费等,每一场艺博会需要四到六个人员站岗支持,加上新加坡团队协调销售,实际人员六到八名。她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花费重金投入建立团队的专业技术与能力,应对国际艺博会的需求。”
怎样的艺术家才能代表参展?丽塔举出两大元素:看该区域是否有艺术家的藏家基础,以及出席艺博会的藏家的口味与偏好,版画院尽量将本地联同区域艺术家一同展出,向世界各地的藏家推广。
陈荟妃认为,西方的艺博会专注在战后艺术市场的成熟板块,在亚洲,当代视觉艺术发展是后期的事,并不成熟。她说:“目前没有一个艺博会是定位亚洲的,在亚洲出现的艺博会没有亚洲特色。亚洲有自己的古典艺术,也有古董,若彼此结合成艺博会,让买古董的,也可跨界去买当代艺术。传统与当代水墨作品也可以并列展出,让新旧之间对话。而目前的情况是:购买现代艺术(像张大千、李可染有拍卖指标)的藏家不会去买当代艺术。”
本地也有一些画廊专注本区域艺博会,尤其香港、雅加达、吉隆坡市场。比如年轻的画廊Art Porters代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艺术家,带到香港Art Central、雅加达Art Jakarta、吉隆坡的马来西亚Art Expo,让艺术家被看见,以建立藏家的网络。总监李伟伦(Guillaume Levy-Lambert)会将本地年轻画家张思和带到雅加达,说:“艺博会是售卖艺术的平台,也是见客户的管道,艺术是开开心心地与众分享。”
陈荟妃与画廊经理冯克崇、香港助理一同参加过的艺博会中,以香港与纽约、迈阿密市场做得较好,引起很多询问与兴趣,也接洽一些项目(主要是朱铭与高行健),旗下的新加坡艺术家卖得较好,包括李文(印制早期行为艺术表演的影像)、胡财和的水墨画、郑木彰的油画。
在这行20年的陈荟妃说:“画廊是外表风光,其实是背后气喘的辛苦行业。”经理冯克崇也说,参展令人兴奋与疲惫,尤其飞到迈尔密、纽约,时差还没调整就开始布展,收集十几个或百多张名片联系后,回到酒店还要发电邮跟进询问。
陈荟妃指出,西方重要的艺博会对亚洲的艺术与艺术家并不熟悉,不会提供好的展位,对主办方来说,只要国际主要的几家大画廊参与,就代表艺博会办得成功,所以前往参展的亚洲艺术家的名字并没打出去,没推广,只是重视国际排名前百大的艺术家,而非挖掘新鲜、有个性的新晋艺术家,所以艺博会展出的作品大同小异。
陈荟妃认为,与西方艺博会的成熟机制不同,代理亚洲艺术家的画廊参展很难收支平衡,因为亚洲作品价格卖到很高的艺术家少,除了赵无极、朱德群等,大多数亚洲艺术家作品价格普通。国外艺博会主办方策展倾向艺术家个展,她说,价位普通或年轻的艺术家很难做个展,难以回本。每次出外参展,都要带上台湾的朱铭和法国的高行健,联同新加坡艺术家作品一同展出,以稳住成本。
全球的艺术市场正经历一场大转型,一方面“艺博会时代”竞争白热化,如艺术登陆新加坡八年前风光登陆,今年狼狈收场。国际上,艺术博览会已超出250个,为每年艺术市场贡献四分一业绩(约176亿元),另一方面,不少中小型画廊纷纷结业,存在隐忧。
本地一些画廊积极参加国外的艺博会,将代理的当代艺术家带到现场,与收藏家交流,打开市场,建立网络。
今年3月底在香港巴塞尔的艺术展,版画院带去的联展有新加坡的韩少芙、李绫瑄(Jane Lee)、林金(Kim Lim)、英国的Jason Martin、泰国的Pinaree Sanpitak、韩国的徐道获(Do Ho Suh)、梁慧圭(Haegue Yang)和中国大陆的曾梵志。版画院以往在香港巴塞尔销售成绩最佳,巴塞尔和迈阿密主要做宣传展示。
谁先觉(iPreciation)画廊创办人、总监陈荟妃则说:“画廊如果不参加艺博会,那么艺术圈会觉得,你的画廊不是‘一流’的。对收藏家来说,如果不在艺博会出现,好像就不是局内人。一些艺博会开幕礼已经成为一场时尚派对,收藏家去派对,告诉大家,我有收藏艺术,是上等人……艺博会已成为潮流阵地、社交场所。还有,艺博会那么多展位,怎样能真正静下心来看艺术?”
今年1月举行的首届台北当代艺博会,陈荟妃去了,艺博会办得成功,排起人龙。画廊带去的新加坡作品获得不少藏家兴趣,但没成交。她说,台湾的经济不比从前,大画廊有卖到或在拍卖会已出现的艺术家较能卖。
对新加坡泰勒版画院来说,海外艺博会的销售占画廊总业绩65%。版画院是本地唯一每年赶场三场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香港、瑞士巴塞尔和美国迈尔密的画廊,自2013年至今不间断。丽塔指出,巴塞尔艺术展是当前最显要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在那里曝光是建立画廊的品牌、海外藏家基础,以及展示本地艺术家的重大的、必不可少的平台。
版画院大多数的参展能够做到收支平衡,丽塔说,过去几年销售令人鼓舞,因为与藏家建立关系所得,这些藏家是参展才能遇到的。版画院属于非盈利机构,获得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部分经费支援。
版画院将艺术家带到艺博会上曝光,能够吸引国外买家。丽塔举本地的李绫瑄和谢苏丝(Suzann Victor)为例,她们的作品已有国际买家购藏。画廊也在2016年于香港巴塞尔呈献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的大型装置录像艺术,超越传统的展位销售。版画院代理的新加坡艺术家,售价从2000元到8万元不等。她说:“除了私人藏家,我们也将这些艺术家与作品,介绍给国际的媒体机构和知名的美术机构,使它们成为世界重要美术收藏的一分子。”
配合新加坡金禧年庆祝,陈荟妃将朱铭与新加坡八个艺术家参加2015年度艺术巴黎(Art Paris)艺博会,结果本地的一件也没卖出。她又将新加坡优秀的当代水墨画家(如庄声涛、唐大雾、胡财和),联同中国的王冬龄等,2017年及2018年带到“艺术纽约”(Art New York)艺博会和2017年的“艺术迈阿密”(Art Miami)去,但美国市场喜欢波普艺术,当代水墨对当地藏家来说,还是很新颖的艺术形式,需要一点时间推广。
西方艺博会 不熟悉亚洲艺术
当前画廊业务处于转型期,陈荟妃自问:“我真的需要参加这样的艺术派对吗?历史会证明画廊好不好,我们现在有这群艺术家,作品新鲜,就该呈现。”她今年会选择性地参展,考虑去香港的典亚艺博等,明年估计更少。她静观其变,思考未来的画廊是否该有新的模式来推广艺术?是否该走向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另一个耗钱的管道?
新加坡泰勒版画院(STPI)总监丽塔·塔尔吉(Rita Targui)接受《联合早报》电邮访问时指出,跟过去相比,走进画廊的人少了,藏家也越来越缩紧腰包,最近网络销售则稳定增长。她说:“艺博会成为有好眼力的藏家发现新艺术家的场所,因此,艺博会成为画廊以及所代表的艺术家推销不可少的平台。我们代表的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因此需要在本区域有策略地存在,伸向收藏家,确保市场促销的努力最大化。”
她说:“如果我去卖流行的艺术作品,会赚多点钱,但我想做的是发掘新的,好的艺术家,不纯粹做买卖,那没意思。一般我在艺博会作联展,将贵的和好的并列一起。可是,现在的藏家去艺博会只看过往的拍卖纪录,喜欢买的是那些有二手市场的艺术家(比如朱铭、高行健),年轻艺术家、新加坡艺术家名字没在拍卖市场出现,基本上都没有二手市场,比较难卖。时间会证明一切。好的艺术家不应该只在本地展给人看,应该和其他亚洲艺术家放在一起互相交流。好的艺术的价值也和二手市场的高金额无关。艺术需要长期和深入的学术研究,我们这里连最基本的研究也没有,这需要政府的长期支持。”
收藏家去艺博会派对
除了巴塞尔,版画院也参加2014年、2018年及2019年的纽约军械库展览会(The Armory Show),2014年及2017年参加首尔的韩国国际艺术博览会,2017年的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2018年的马尼拉菲律宾艺术博览会。
参展费不一定回本
然而,参加国外艺博会成本很高,不一定回本,更有可能亏本。自2014年开始参加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以来,谁先觉的陈荟妃坦言,过去五年参加的十几次艺博会,亏了百多万新元。她指出,参展费起码十万元,要卖20多万的艺术品才能回本,扣除给艺术家的钱,根本赚不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