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谣传钟四宾(钟泗滨,1917-1983)买不起昂贵颜料作画,陈潮光反驳说,钟四宾善于投资,曾有十几个房地产单位,其中三个位于东陵购物中心,后来卖掉两个,仅剩一个。

陈文希学生——画家杨可均(87岁)常到东陵购物中心找老师,陈文希常请他吃饭,帮他卖一两张画。杨可均说:“当时新加坡艺术发展很不容易,老一辈艺术家有爱心与胸怀,现在则勾心斗角,时代不同了。”

“光艺”曾将画家带到纽约

陈文希作品最大藏家郭嘉宝(74岁)曾在东陵购物中心经营“美伦”镜框长达十年,每星期会去陈文希店面两三次,看他作画,与他聊天,买画。郭嘉宝说,陈文希1976年在新加坡手工艺中心开设第二家画廊,楼下卖画,楼上作画,聊天吃东西,空间较大,这位画家喜欢朋友客户去那里找他。

画廊另一段高峰时期是2008至2010年。曾为拍卖行提供四件先驱画家张荔英作品的林露西说,画廊现今不做游客生意,主要是本地客户,画价是高昂产品,业务越来越难经营,她趁机退休,本月底结业。她整理打包一些喜欢的画作充作收藏,其余作品清卖,售价从650元到4万5000元(钟四宾静物画)不等。

面积800多平方英尺的艺家画廊办过吴珉权个展、刘轩齐和何家良联展、符致珊收藏展。画廊制作艺术家展览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推广,以吸引更多年轻买家进场。赵梓翔早在求学时期就到父母的画廊帮忙看店,从南洋理工大学毕业(主修中文,副修艺术历史)后,到店里工作。

新闻及艺术部大厦 过去艺术氛围佳

林宏伟本月初入驻百胜楼二楼创办“布市亿浪”画廊。(受访者提供)
光艺画廊业主林露西1989年将20位本地画家带到纽约办联展。(梁麒麟摄)

钟四宾店面#02-05购于1981年,最初租给首饰店,在画家逝世后,由女儿钟灵月当画廊经营,售卖钟四宾及其他本地作品、工艺品等,至2018年7月钟灵月病逝。在隔邻(#02-06)经营Beyond Colours画廊的罗慧仙(59岁),转而向钟家租下这个400多平方英尺的空间,以钟四宾生前最喜欢的字眼Composition(构图组合)来命名画廊,借以缅怀这位先驱画家。罗慧仙也向钟家买下一批钟四宾作品,主打第一二代画家作品,并在2019年结束Beyond Colours业务。

陈潮光不太相信自己的画廊能卖自己的画作,早年作品交由亚化画廊办展。本地画方面,他只卖第一代陈文希、钟四宾、姐姐陈城梅等的作品,谢绝出售第二代作品。他坦言与第二代画家都是朋友,彼此看到缺点,加上自己是画画的,为什么要卖他人作品?

在大厦经营的几家画廊业者接受《联合早报》访问,忆述画廊的辉煌时期;资深画廊业者和藏家分析曾经画廊荟萃的乌节坊、百利宫为何无以为继。入驻百胜楼这个本地传统字画与现代艺术展览平台的年轻势力分享艺术经营的甘苦。

藏家许少全:艺术是最后的全民防卫

他观察到,陈文希利用隔板分隔空间,内部充当画室作画,示范作画,有个卧椅可睡觉,外部空间则卖画。在1970年代,新加坡旅游业发展蓬勃,带动了艺术品的发展。杨可均说:“早期的东陵购物中心是外国游客寻找古董、字画必访之地。陈老师要我跟那些老外翻译:他一天可以卖掉五张画,我觉得画家这样卖画不好意思,开不了口。”

东陵购物中心在新加坡美术史上会留下重要一笔。先驱画家陈文希(1906-1992)从华侨中学教职退休后,1972年在东陵购物中心#02-32租下店面开设古今画廊至逝世,1993年结业。现为一家古玩店。

本地艺术品售价不高,画廊得面对疫情后租金上涨的现实。史子鑫认为最大的阻力是国人从投资角度来看艺术收藏,认为收藏其他国家艺术品才有“钱途”,而非出于喜欢,也往往忘了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不管日后增值与否。

Composition画廊将营业至11月28日,休息至明年才物色乌节路或东陵路一带新店。在大厦经营画廊业务九年的罗慧仙说,东陵购物中心集售后,画廊都分散掉,很可惜。她与几名画廊业者都认为,东陵购物中心高峰期在2013至2015年,画廊至少有十几家,那是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开幕之前,美术馆填补收藏空白,藏家与公众兴奋地期待新馆开张,促成本地画尤其第二代画作的热卖。热潮一过,有几家画廊就搬走了。

当时乌节坊设置展览厅,吸引十多家画廊和古董店齐聚一堂,包括:赐荃堂、龙华艺术品等,是难得的一次艺苑荟萃,许多大型画展及工艺品展览成功举行。新华美术中心1990年在此举办中国名家吴冠中大展、1993年荣宝斋名家原作展、1994年文物商店齐白石藏品展、1997年李可染书画展,均吸引海内外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1994-1997年的协联拍卖也在此举行。

钟四宾女儿钟灵月曾经营画廊

来自中国昆明,2010年扎根狮城的业主李正秀(47岁)说,现今的南蛮艺苑空间较大能办展,而办展是画廊的基本功能。她说:“艺廊汇集地的分散,对艺术生态的影响蛮大,尤其是公众美术教育的普及。若果一家画廊一年办六七个展览,整合十家画廊的资源就有六七十场,有助于公众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陈潮光店面面积320平方英尺,获得120万元赔偿,须在明年5月底搬离。藏家客户都成朋友,他会将业务转到住家经营,轻松一点,不用每天来看店。

同个大厦其他画廊的一些作品也放在林宏伟这里展销。对这位年轻业者来说,能与同行相互交流,吸取他人经验,通过业者配合新加坡艺术周共同办展加以推广是重要的。

海卉艺苑业者狄紫娟(53岁)想过与大厦一些业主一同搬到乌节路其他大厦,形成另一个艺廊汇集地,方便客户看画看古玩,业者之间继续交流,但恐怕难以实现。她最近看中了靠近国家美术馆的The Adelphi大厦(#03-32)一个面积800平方英尺的单位,决定明年2月1日搬到新址,从窗户看得到美术馆的展览海报。

历史悠久的东陵购物中心今年第一季集售成功,继乌节坊、百利宫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艺廊聚集地将从城市版图消失。

由新加坡艺术协会会长、画家赵振强(69岁)自1984年底创办的好望角画廊(#03-17),在百胜楼三楼扩大版图,2012年成立艺典画廊(#03-19),今年4月创立艺家画廊(Artplus Gallery(#03-15),后者交由儿子赵梓翔(28岁)打理。

曾在乌节坊和百利宫营业的兴艺东方艺术品中心(Heng Artland)创办人谢声远(80岁)感叹,本地画廊的路越走越窄,小型企业所起的功能更为薄弱。曾经画廊作为大厦的品牌号召,一度风光,可是,一旦触及经济效应就无戏可唱。

也是啸涛会员的中学华文老师张爱强(47岁)坦言,市场没人敢办全新面孔、斜杠艺术工作者的展览,感激集雅轩主催举办他的第一个篆刻书艺个展“奋发图强”(11月25日至12月3日),展出20多件书法与50件篆刻作品。

兴艺东方艺术品中心在百利宫五楼营业(2004-2008年)时的店面。(受访者提供)
本地画家陈潮光1980年买下东陵购物中心B1-18单位开设真品画廊。(梁麒麟摄)

自2012年启动的当代艺术据点吉门营房(Gillman Barracks),尽管有政府投资与推动,但发展停滞,画廊从最初13家萎缩至10家。随着新加坡美术馆今年初入驻丹戎巴葛分销园(Tanjong Pagar Distripark),也吸引几家画廊入驻,成为新兴的当代艺术据点。

东陵购物中心经历四次集体出售 招标,碰上疫情,合约到期,加上业务需要,南蛮艺苑两年前迁出东陵购物中心二楼400平方英尺店面,在不远处的乌节龙都大酒店(Orchard Rendezvous Hotel)租下一楼门面与二楼展厅(1000平方英尺)。

若论本地传统字画与现代艺术展览平台,明年将仅剩下百胜楼。这座“书城”从2010年起已逐渐演变成“艺城”,汇集十来家画廊入驻,与卡尔登酒店的集菁艺社形成艺术据点。

本地著名书画鉴赏家、秋斋主人曾国和(66岁)在1980年创办新华美术中心,是中国最悠久画廊荣宝斋(成立于1672年)在新加坡的总经销,店址最初在乌节坊。

名流艺术业者陈丽莎不久前在画廊举行海派传人“范昌乾:115年的水墨”预展。(梁麒麟摄)

他说:“展览馆是艺术中心的灵魂,能够汇聚艺廊、古董店、工艺品等,集中更多艺术爱好者观展,交易也能迅速进行。现在整个艺术市场很零散,集中性很重要,才能产生影响力。展览馆具有推广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政府应给予业主优惠。”

光艺画廊业主林露西(右)和丈夫沈耀发曾为拍卖行提供四件张荔英油画作品。(梁麒麟摄)

根据档案,2001年6月,奥奇私人有限公司从前业主艾斯阁(Ascott)集团手中买下乌节坊四层楼零售楼面后,基于展厅利润不高而改为其他商业用途,促使大厦内最后数家画廊(包括宣和文物迁往IMM、Tom画廊、欣瑞画廊)迁出乌节坊。

许少全向本报透露,他在1968年认识钟四宾时刚创业,手头不宽裕,熬到1980年代,才常到钟灵月店面大量购藏钟四宾作品。而今,新晋藏家冒出,他将钟四宾作品逐步释出,转而购藏第二三代画家,甚至新晋艺术工作者的当代艺术作品。他指出,这三五年来,市场对钟四宾作品的兴趣火热,增长迅速,超过一倍的藏家进场,包括年轻面孔。

1997年4月,中国绘画巨匠李可染在海外的第一个原作展在乌节坊展览馆举行。(秋斋提供)

好望角画廊曾在乌节坊、百利宫个别营业三年,在市区禧街140号的新闻及艺术部大厦(Mita Buliding)雅殿则营业了18年。赵振强认为,相比起来,因为是政府部门办公所,新闻及艺术部大厦艺术环境更好,形象更加高档,备受旅客信赖。唯一的缺点是停车不便。大厦自1999年起,聚集不少画廊(包括Art-2),后来不被续约,政府收回空间办公用,画廊分散四处。

林露西说,1980年代是画廊业务辉煌时期,不仅日本人、外国人,还有本地人、专业人士购藏本地画作。当时画廊代理画家王金成、洪亚弟、姚照宏、钟四宾、李曼峰、朱庆光、陈楚智、吴承惠等作品。生意之好,让她丈夫沈耀发在1989年将20名本地画家(包括王金成、洪亚弟、邓尔昌、萧学民、李福茂、郑志道、唐大雾、郑木奎、林子平)带到纽约办联展。画廊在1992年于国家博物院画廊办过“亚细安精选”联展。

陈潮光说,1970年代是东陵购物中心高峰期,旅客与本地客的带动,加上中国热,生意很旺。20年前,中国行家藏家开始来新回购中国名画,拍卖行寻求拍品,生意也旺。他观察到这两三年冒出很多年轻的面孔购买中国画和本地画,生意可以做下去,他因此反对集体出售。他问:“这座大厦是永久地契物业,为什么急着要卖?”

南蛮艺苑业者李正秀在乌节龙都大酒店二楼举办陈楚智作品展。(梁麒麟摄)
1999年,所有在乌节坊的画廊和古玩店“大搬迁”到百利宫,这是当时的新华美术中心外观。(秋斋提供)

名流艺术从2006年起,在上海与新加坡有据点,2012年搬至大厦经营。陈丽莎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和英国威尔士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过艺术管理,在南艺学过绘画。她从12月15至19日租下乌节ION展厅举行海派传人“范昌乾:115年的水墨”展。根据租约,她最迟明年4月得搬迁,除了乌节路,她不会考虑其他地点,正在物色酒店内的店面,因为酒店需要艺术的氛围来提高酒店的品牌形象。

画家陈潮光将转向住家经营

集雅轩专于相对冷门的新马书法与金石篆刻,办了啸涛篆刻书画会顾问(曾纪策)与会员(如戴文标、张财、卓志豪、潘汉耀)的展览,每次能吸引200名访客,包括收藏篆刻印章的年轻面孔。也是该会会员的史子鑫说:“没有啸涛篆刻书画会,画廊不能生存下去,相互扶持。会员反映空间小,30件作品就够了,办展没那么大的压力。”

狄紫娟自2012年起在东陵购物中心经营画廊,去年从三楼搬到二楼#02-41,即日起举行在大厦的最后展览,展出南洋艺术学院第二任院长、文化奖画家“林友权(1928-2021)珍品展”(展至12月10日)。相信这是林友权作品第一次在私人画廊展出,从1950年代直至逝世,总共30幅作品,有人物画、裸体画、风景画等,都来自家属。

随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商场在今年第一季集体出售成功,由印度尼西亚富商陈江和掌控的房地产公司Pacific Eagle Real Estate以8亿6800万元标得,继乌节坊、百利宫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艺廊聚集地2023年5月底将从城市版图消失。

曾国和指出,展览馆有助提升商场的内涵、档次与地位。比如:日本西武百货大楼在昂贵地段引进荣宝斋在东京的经销画廊,坚信能够提升大厦的形象与地位。乌节坊和百利宫都有类似的方针,他呼吁改建后的东陵购物中心或者未来的乌节路商场,理应建立一个展馆筹办多元性的展览。

集雅轩年轻业者史子鑫(右)筹办不少啸涛篆刻书画会会员如卓志豪(左)的个展。(受访者提供)

蔡斯民指出,现今的画廊业务很难经营,除了租金高涨的压力,还在于互联网出现后,信息太透明,加上画家可以自己卖画,好的艺术品不一定卖得出,画廊难有所为。

本地画家陈潮光(81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回溯他1968年从英国留学回国,与前辈陈文希合股做画廊,在各自住家经营。后来他们各做各的,陈文希在东陵购物中心租下店面,售卖自己的作品(最初售价一两百元),聘请两三名女子看店。陈潮光1970年在半岛购物中心开设真品画廊(Tzen Gallery),1974年搬到远东购物中心,1980年买下东陵购物中心B1-18单位,与太太何玉梅共同经营至今。

赵振强指出,除非画廊与购物商场定位符合,比如像台湾阿波罗酒店旨在吸引画廊,经常举行拍卖的香港会展中心也汇集艺廊,否则,艺萃地难以长期凝聚。

1990年创办斯民艺苑(后更名斯民国际艺苑)的蔡斯民(90岁)说,画廊被迫搬了四五次。他向艺理会建议为画廊提供展览空间,落户新闻及艺术部大厦营业七八年。当时大厦有个设有空调的中堂展厅,方便画廊办展,蔡斯民艺苑目光前瞻,办了百多场展览,将当时中国当代艺术最火红的“F4”(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和王广义)介绍到东南亚,拓开视野。

许少全指出,艺术的发展(包括艺廊汇集地)都需要时间来培育,政府在艺术生态形制做出投资,建设了国家美术馆,期望艺术生态得以拓展,让世人知晓新加坡不仅在经济上获得成功,在文化上最终能开花结果。他说:“通过艺术塑造了国人的身份认同,让他们不至于一遇到困难就想移民他国。艺术可说是新加坡最后的全民防卫。”

东陵购物中心有过怎样璀璨的一页?在大厦经营的几家画廊业者何去何从?这几十年来,为何艺廊荟萃地(如新闻及艺术部大厦、乌节坊、百利宫)难以坚守阵地,纷纷作鸟兽散,空间一再萎缩,这对本地艺术生态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新兴的艺廊聚集地又有哪些?

海卉艺苑业者狄紫娟在东陵购物中心举办最后展览“林友权珍品展”。(梁麒麟摄)

谢声远指出,百利宫租金从每平方英尺三四元,涨至10元,最终迫使兴艺在2015年迁往亚历山大中心,从零售门面退回仓库,谢声远将百利宫店面转让儿子谢宇婴经营画廊“白色空间”,四年后,“白色空间”迁往中峇鲁(Tiong Bahru)文化街,售卖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品。

百胜楼再添年轻生力军进军画廊。曾任职集菁艺社四年的林宏伟(31岁)向“四宝斋”租下大众书局后面的小店(#02-41),本月初创办“布市亿浪”(取NotGallery谐音)画廊。新店开幕展是以汉字为特点的联展“我们所做的只是互相诠释”(每天中午12时至6时,展至11月20日),展出陈宗瑞、潘受、林子平、庄心珍、唐大雾、王瑾、林欣欣、胡财和、蔡春喜、巫思远和陈晓薇的作品。

公众艺术教育普及的平台

无法与国际资本力量竞争

艺廊汇集地消失,将使本地艺术家展销平台进而萎缩。有名气或文化奖画家不用担心没平台,但尚未被市场认可或处于二三线的画家更难有机会办展。李正秀办过陈楚智、许锡勇、黄明宗、白荣盛、董振狮等个展,也为新加坡水彩画会创办人李运启、何逸平创造个展的机会。她说,有些第二代画家熬到年纪很大,才有机会举办第一次个展。

也是1997年成立的新加坡画廊协会主席的蔡斯民,在2000年举办“新加坡艺博”(ARTSingapore),展出国内外19家画廊的新加坡及亚洲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是本区域艺博会先行者,借此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认识,推动大众艺术教育。

斯民国际艺苑业主蔡斯民(左)2000年在新闻及艺术部大厦展厅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家方力钧(右)的展览。(受访者提供)

位于东陵路的东陵购物中心(Tanglin Shopping Centre)自1970年代初建成,一直是繁华乌节路上,书画、古玩等高雅艺术品聚集地。我国先驱画家陈文希、钟四宾(泗滨)女儿钟灵月曾在这里经营画廊,第二代画家陈潮光、杨可均紧接其后。

乌节坊与百利宫 曾经风光 让路经济

在南洋理工大学主修摄影的林宏伟认为,百胜楼不应该仅是传播中华文化之地,更应该具备当代艺术感,引介更多的现代艺术及当代概念艺术。时代在变,年轻艺术工作者在社交媒体推广作品,迫使画廊角色也在改变,他因而创建画廊销售网站www.notgallery.co,将作品来源(主要来自艺术家与二手市场)与价格公开透明化,试图吸引年轻买家,并将佣金减至一二成。

另一名年轻业者史子鑫(27岁)也有同感。他在2018年底听岳父何梅田说百胜楼有家古玩店找人接手,装潢适合当画廊,他大胆租下,请书画老师曾纪策书写招牌“集雅轩”(#01-59A)。开业一两个月冷冷清清,其他业者建议他办展积累人气。

通过艺术塑造了国人的身份认同,让他们不至于一遇到困难就想移民他国。艺术可说是新加坡最后的全民防卫。——许少全

先驱画家陈文希在店内作画

百胜楼:添年轻生力军

谢声远说,不管购物商场管理层强与否,艺廊都受影响。商场管理层不强的例子是成功集售的东陵购物中心和形象档次不够的河畔廊道;管理层强大的乌节坊和百利宫,以更有经济效应的奢华产业来取代艺术品产业,而在全球化时代,本地画廊难以与国际的资本力量竞争,只好让路。

今年4月创立的艺家画廊由画家赵振强儿子赵梓翔打理。(受访者提供)

光艺画廊(Sun Craft Fine Art Gallery)自1970年起,在樟宜村经营,1975年搬至东陵购物中心#02-08。业者林露西(Lim Lucy,音译,78岁)说,是祖父买下店面,她看店已有半世纪。记者采访时,有一名曾旅居新加坡的新西兰客户来店里与廊主叙旧。

东陵购物中心建于1970年代初,是乌节路上书画、古玩等高雅艺术品聚集地。随着成功集体出售,明年5月底将消失。(梁麒麟摄)
罗慧仙向钟四宾家人租下钟家店面,开设Composition画廊,主打钟四宾作品。(梁麒麟摄)

杨可均在十几年前租下大厦内朋友一个单位(#02-59),开设安谷画廊(Echo Gallery)。他以父亲当印刷工人的槟城报章Straits Echo为画廊命名,也充当办公室,展出一些老朋友,比如赤道艺术研究会会员(如已故郑文彬)、张永生、钟白慕、陈世集、符致珊(已故)等作品,为平时不太活动的他们提供发表的平台。杨可均说,小画廊多做高冷展览,没大生意但可以维持,明年5月底就得结业了。

每一次艺廊汇集地的消失,意味着画廊门面的消失。比如豪珍画廊从乌节坊、百利宫到百胜楼,最终结束门面退回仓库;龙华也结业;好藏之退到工业厂房。谢声远认为,画廊地点若太偏远,终究将流失客户。画廊与客户一同成长,兴艺退回仓库后,通过网站(www.hengartland.com/)售卖作品,提供国内外艺术家动态,继续服务客户,会考虑租用爱雍·乌节(ION)办展。

艺廊汇集地在寸土如金的乌节路,是否毫无生存的空间?资深画廊业者回溯东陵购物中心之前,乌节坊(Orchard Point)、百利宫(Paragon Shopping Centre)曾是风光一时的画廊荟萃地,但都因与商场定位不符而无以为继。

钟四宾女儿钟灵月1980年代曾在东陵购物中心经营画廊至病逝。(罗慧仙提供)

抽象派画家陈潮光说,做画家总是辛苦的,他对中国画、旧画、古董感兴趣,就开艺廊。1980年店面开幕展展出中国水墨名家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吴冠中等作品。1986年,他去中国办了一批画,举办中国名家收藏展。

蔡斯民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后,觉得大厦不到1000平方英尺的空间面积太小,无法很好地展出当代艺术,因此将画廊迁至乌美科技园(Ubi Techpark)的工业厂房(10 Ubi Crescent,E大厅#04-90),面积不仅大了四倍,挑高的天花板适合展出当代艺术。尽管地点偏了些,但他相信只要有好的展品,公众还是会来参观的。

曾国和说,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在1999年购入百利宫,为了让这幢商业大楼添增艺术气息,以优厚条件及开辟展览厅为号召,把乌节坊的11家艺廊(包括新华美术中心)纳入百利宫五楼。当时每个星期展厅都办艺术展。新华美术中心前后办了153场展览,直至2015年迁出,在波那维斯达(Buona Vista)一带以办公室形式服务客户。

藏家许少全在1980年代常到钟灵月的店面大量购藏钟四宾作品。(梁麒麟摄)

史子鑫听过曾纪策与友人在圣淘沙经营手工艺画廊十几年的辛苦体验。自幼受喜爱收藏陶瓷书画的父亲影响,有南洋理工学院社会工作文凭的史子鑫给自己两年打拼,不成就去当社工,至今坚持了四年。

谢声远最喜欢百利宫的艺术氛围,经常有流动客户成为收藏新血。百利宫管理层最初提供优惠租金,从1999至2003年提供展厅,兴艺办过“多元·跃进——十一画廊联展”、“山花烂漫——李天祥·赵友萍教授油画展”、“前驱后进,艺气风发——中国实力派油画近作展”、“本地草根收藏家陈加保藏品展”等。之后,百利宫管理层关闭展厅,引入名牌餐饮翡翠酒家,2009年餐馆扩充地盘,画廊再无容身之地,分散各处,仅兴艺和龙华留下,迁至四楼,举办陈钧德画展、自然狂想曲石雕展、陈楚智画展、许锡勇画展等。

巧的是,钟四宾水墨作品最大藏家许少全(83岁),也是设计东陵购物中心的建筑事务所Design Partnership(后称DP Architects)联合创办人。大厦第一阶段设计工程于1968/1969年完成,第二阶段约在1980年。

名流艺术(Ming Liu Art #03-33)业者陈丽莎(53岁)说:“东陵购物中心是乌节路一个标志性艺术楼,在我们的心里很美,挺遗憾要搬走了。一旦搬走就散掉了,画廊到了新的地点要重新塑造艺术的氛围。对本地艺术家来说,又少一个可以展示作品的集合平台。”

百胜楼不应该仅是传播中华文化之地,更应该具备当代艺术感,引介更多的现代艺术及当代概念艺术。——林宏伟

赵振强指出,艺廊汇集地优势在于集中方便,有竞争才有进步,画廊竭力提供最好的艺术作品。百胜楼正在装修,环境较差,但这些年吸引了搞画廊、音乐、美术教学与休闲咖啡座自然而然入驻。

画家杨可均在十几年前开设安谷画廊,展出市面上少见,一些老朋友的作品。(梁麒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