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德在指挥《东海渔歌》时,很好地掌握了那个时代的风格和脉搏,年轻的本地乐队员也同样让观众感受到了60年前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真实生活内容,这真让我蛮吃惊的。

看着顾冠仁亲自指挥《京调》,70多岁的音乐家精神抖擞,完全不需指挥棒来指指点点,那悠扬的曲调和律动就在他的衣袖间流淌了出来。

音乐会最后,郭永德请顾冠仁上台再指挥一遍《春天组曲》中的第二乐章《骏马奔驰》。只见他还是赤手空拳却又得心应手地驾驭了骏马,奔驰在新加坡舞台上,指挥手势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不停演变,把音乐中的不同要素都综合到了手臂的每个伸展之中。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年他对我的一首《上海之春》新曲目《唐曲三首》中的埙演奏特别感兴趣,询问了演奏员很长时间,最后乐团决定赠送给他一枚古埙,他欣然接受。

次年,上海民族乐团受邀到新加坡表演,给本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据当时参加演出的演奏员回忆,他们来新演出期间,恰好遇上了新加坡地铁开通的历史性一刻。

当年乐团来新加坡演出的大合奏,就是这次鼎艺最后的压轴节目《春天组曲》。这首顾冠仁创作于70年代末的大型音乐作品分为五个乐章,以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表现了当时的祖国大地各种生气勃勃的风土人情。

鼎艺团为中国著名作曲家顾冠仁举行的作品音乐会“蓝色畅想”,6月9日晚在新加坡大会堂举行。顾冠仁长期就职于上海民族乐团,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音乐会的开头曲目,就是他早期的经典作品《京调》。

下半场的大乐队曲目,是由鼎艺的郭永德来指挥。《蓝色畅想》跟上半场的《江南美》《瀛洲新韵》《5.12祭》同样是顾冠仁近10年来的新作,在音乐风格和作曲技法上都有着与时并进的风范。不过本地观众还是相当怀旧,当一首老曲《东海渔歌》奏毕,全场爆发出经久的掌声。

上半场顾冠仁指挥的小乐队节目中,我觉得乐队表现最完美的是顾冠仁另一经典曲目《驼铃响叮当》,乐队的音量变化和平衡都控制得非常出色,柳琴的表现也很敬业。

记得《京调》是每场演出的必演曲目,当时我们这队的笛子领奏者就是著名演奏家俞逊发,俞还多次鼓励我不要紧张,他一定会跟着我的,一点大师的架子都没有。

上海民族乐团当年是一支能够与彭修文大师所指挥的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分庭抗礼的乐团。记得前总统王鼎昌1986年以文化部长的名义,访问了乐团并欣赏其表演。

年轻乐手展现《东海渔歌》60年代风貌

原来,这首乐曲在本地华乐界的广泛流传程度,远远超过了它的诞生地中国大陆,其实这次我真的是第一次在现场听这首作品的演出。1987年上海民族乐团来新加坡演出时,因这首作品已在新加坡广泛流传,而没有被列在演出节目单上。

《东海渔歌》是马圣龙和顾冠仁于50年代末共同创作的名作。他们曾到浙江的舟山渔场深入生活,与渔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当他们被渔民们劳动生活场景及劳动号子深深打动之后,便在浙东民间器乐曲《海洋丰收》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首乐曲,表现出渔民们与风浪搏斗后,丰收而归的欢乐气氛。

这首乐曲也是我再熟悉不过的。80年代中我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立即在上海民族乐团创作组工作。当时因指挥瞿春泉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我代替他与另一位指挥马圣龙,分带两支中小型乐队各自在学校工厂农村进行所谓的普及演出。

30年前我在乐团工作时,顾冠仁当时是乐团的艺术委员会主任。我偶尔见过他跑上舞台激动地推推眼镜,很执着地挥动手臂试图诠释他的创作意图。没想到30年后的今天,却在新加坡欣赏到他真正的指挥风采,也是醉了。

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