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制度、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改革,都始于蛇口。继蛇口工业区之后,罗湖区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全面铺开。1985年上半年,罗湖城区已建起60栋18层以上的高层楼宇,当年底竣工的国贸大厦,更是以“三天一层楼”刷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

从“水草寮棚”的小渔村成为比肩京沪港的一线城市,鹏城深圳的勃兴,是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作者是中国报道杂志社记者)

经济特区的尝试率先在深圳南头半岛一端的蛇口工业区仅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建港填海的“开山炮”率先在蛇口炸响,诞生于晚清洋务运动中的百年招商局,创办了第一个出口工业加工区。1980年1月,蛇口还向世界发出投资邀请,正式招商引资。

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经济的腾飞。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承诺将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并继续推进改革。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未来,深圳或将逐步实现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深圳产品向深圳品牌的转变。

向来“苛刻”的《经济学人》对深圳不吝赞美之词:“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本版内容由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提供)

近40年里,深圳创出约1000个“第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这一改革也在全国推开,创新创业的市场活力空前迸发。

2018年2月,深圳又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其中126个政策点均是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来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现在的深圳是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七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把靠近香港的深圳镇作为城市的名字。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

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前的深圳镇只有“猪仔街”“鱼仔街”两条小巷和一条200米长的小街,全宝安县人口仅33万,最高楼只有三层;今天,深圳市人口超过2000万,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高1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近1000栋,实现100%城市化。

特区建立前,深圳农民一天收入不超过1元人民币,人均GDP只有606元。如今,深圳人均GDP突破18万元,在内地各大中城市高居第一,是全国平均水平三倍多;进出口总额高达2.8万亿元,占全国10分之一左右;出口额连续25年居内地城市第一。与当年的“逃港潮”形成鲜明对比,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如今选择在深圳创业定居……

1978年底,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向中央打报告,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要求“第一个吃螃蟹”。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邓小平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特区。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选择深圳创业,就源于1987年深圳出台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的文件。1999年深圳首届高交会,28岁的马化腾获得了融资220万美元,腾讯公司就此腾飞。众多企业在深圳创造了奇迹。

与蛇口相对,位于深圳南头半岛另一端的前海,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五年间,前海从一片滩涂起步,实现跨越式发展。近五年来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者。“前海模式”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58项,全国首创或领先133项,2017年前海实现税收收入344.98亿元,目前已拥有七家独角兽企业。

2017年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50%左右,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韩国、以色列水平;PCT国际专利占全国的43.1%,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那一年,小岗村18名农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的鲜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的勃兴无疑也为中国城市的改革开放写下了重要注脚。本期“聚焦中国”,我们把目光汇聚在深圳和小岗村,希望以此为缩影,与读者一起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和城市中发生的巨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