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波利尼西亚人口中听到了对历史的全新理解,他们认为昨天才是明天,明日则是向后迁移。它的优势与缺陷同样显著,像很多历史学家一样,戴维斯不愿直抒胸臆,更习惯借助他人的判断,堆积各式引语,空间拓展了他对历史的理解,但空间与人群多样性,又被无穷无尽的引语吞噬了。
此刻,《另一片天空下》,像是对我的一个尖锐的提醒,这样的书写在中文世界是多么的匮乏。这种匮乏,令我们对自身历史与命运的理解,常划入浅薄。我亦感到某种召唤,按照我自己的方式,一个出生于中国从封闭中重新开放的时刻的旅行者,带着对往昔的种种模糊印记,去探索这个再读发生变化的辽阔的周边世界。
这本是一本再好不过的旅行读物。它的作者诺曼·戴维斯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其《欧洲史》与《波兰史》,皆令我叹服。惊叹于他的博学,真不知那些庞杂知识是如何塞进他头脑的。
我发现了一个我从未意识到的世界,从朱舜水、郑成功、黄宗羲到梁启超、鲁迅、孙中山,从舟山、厦门、河内、冲绳、长崎与马六甲,这些离散的华人,亦是五个世纪来中华命运的缩影,一个巨大中华帝国崩溃与重建的过程,蕴含无数悲喜剧。这个从恢弘中衰落的世界,恰也是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美国人兴起的过程。很可惜,这个故事从未被充分的书写,更少有被置放于一个共同背景。
这次阅读,也因现实境遇产生了意外。抵达吉隆坡不久,武汉开始封城,接着,疫情开始四处蔓延。我的度假被迫不断延长,甚至变成一场不无悬念的逃亡,它也是个充满意外收获之旅。我也第一次清晰的感受到,中国的漫长传统、剧烈扩张与收缩,对周边世界的影响。在马六甲,我第一次听到李为经的名字,身经明朝崩溃的悲剧,避祸于南洋一角,参与建立独立的华人社区。他的追随者的后人,日后则成为孙中山的热切支持者。在东京与水户,我又遇到朱舜水, 这个浙江人饱读诗书,也是行动者,一个冒险家,在流亡日本后,65岁的他,被邀至江户讲授儒家经典,看着故国沦落、陷入无力的朱舜水,此刻找到新的可能性,感慨“近世中国不能行者,而日本为易”,至死皆穿着明代衣冠,目睹儒学理念德川日本的生长。
2012年,接收到几所大学演讲邀请的戴维斯,将这往往疲乏、庸常的学术工作,变成了一场意外之旅,从巴库、德里,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到马斯塔尼亚、塔希提到新西兰,这些旅行拓展了他对人类历史的理解。
《另一片天空下》,像是对我的一个尖锐的提醒,这样的书写在中文世界是多么的匮乏。这种匮乏,令我们对自身历史与命运的理解,常划入浅薄。
“旅行是发现自我,是一门看的艺术”;“现在,世界已经变得很小”;“然而,历史却深且广。有时候,你坐在家中,读一本历史书,获得的见识甚至比坐飞机旅行一千公里要多”, 如今,他将这些知识放入了一本旅行书中。
临出门前,我把《另一片天空下》塞进旅行箱。那是2020年1月20日,我按计划前往马来西亚旅行,想看看孙文曾经演讲的吉隆坡唐人街,或许还探寻一下白光的墓地,她的声音,正代表昔日上海的繁盛、玩世与寂寞。
所幸,因为作者的身份,这本书仍有某种整体感。过去两个世纪,大不列颠曾是最强盛的帝国,统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地域与人口,更留下绵长的思想、制度与风俗。这个英帝国不仅由海军、枪炮与殖民地官员支撑,也是作家、人类学家、探险家、植物学家的世界,他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观察与感叹。知识发现、历史情绪与空间扩展,紧密的镶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