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莪在新加坡加工后运到印度、英国和美国作为食材和棉织品浆料,约占新加坡总出口额的2%。医院病人无法进食,也以硕莪粥来取代。1850年代,本地约30家硕莪工厂分布在硕莪街、硕莪巷和新加坡河上游的西贡岛(Pulau Saigon)一带。这些地方都已面目全非,找不到半丝硕莪厂的痕迹。
新砂19世纪已有商贸
住上半年后,林文庆安排黄乃裳前往诗巫,以港主身份跟在地英国拉惹(Raja,君主之意)签约成立“新福州开垦公司”,条约内容特别提到不准在垦殖场内开赌和售卖鸦片。那个年代的新、马大头家在自己的地盘开赌场兼包卖烟酒早已成风,此垦约条款打破恶例,走上文明之路。
砂拉越地大物博,247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古晋、诗巫、民都鲁和美里四大城市,丰富的自然风土和民族色彩,吸引不少新加坡人飞往古晋度假。
林文庆岳父开辟诗巫
马兰诺人在沿海泥炭沼泽地种植硕莪树,将木髓提炼成硕莪,世代以它为主食,近年来才以米饭取代。1867年新加坡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后,贸易迅速扩张,接下来几十年,硕莪占砂拉越总出口额的二至三成。
新砂的硕莪贸易
华人开拓诗巫前,当地原住民马兰诺人(Melanau)生产的硕莪,主要输往新加坡。马兰诺人多数居住在诗巫北部沐胶镇的甘榜迪廉(Kampung Tellian)。从诗巫市区开车两个多小时,便可抵达南中国海边的水乡。
比起在新加坡和西马开车,砂拉越自驾感觉愉快得多。从古晋东行五个半小时,抵达400公里外的诗巫市中心。诗巫位于拉让江中游,当地华人称它为新福州,基督教堂随处可见。配合诗巫福州垦场创建100周年所设立的黄乃裳公园,纪念昔日黄乃裳(1849-1924,中国清末民初的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率众开港的事迹,促使我们发掘跟新加坡有些关联的一段往事。
黄乃裳在诗巫四年后回国,将垦殖场交给美国牧师富雅各(Rev. James Mathews Hoover)管理。当时的华人移民主要种植番薯、水果、甘蔗、蔬菜、粗粮和水稻等,富雅各接手后引进橡胶种植,广东和福建商人则在诗巫出口木材,带动诗巫的发展。
黄乃裳于1900年至1902年,三度回到中国家乡,带领三批共1118名福州人来到诗巫,其中基督徒占三分之二。头两批新客经新加坡过境,第二批在新加坡逗留时,误信被“卖猪仔”谣言而发生骚乱。有了前车之鉴,黄乃裳租用美国商船,将第三批农工直接送往目的地。
居住在城市的马兰诺人受马来文化影响而信奉回教,甘榜迪廉居民则信奉天主教,以斗笠为族群标志。他们跟外族通婚后,血统已经产生变化,例如“Timat Binti Lupuih”浮脚屋的女主人Timat,长相跟华人几乎没有差别。Timat的“独立式”房屋是冠病疫情期间,砂拉越政府推动“小型乡村项目”时落成的,跟多户人家共住的传统高脚长屋风格迥然不同。
黄乃裳离开的原因莫衷一是,包括跟拉惹交恶,农民对他不满等。他自己说任务已成,是时候回国参与革命事宜。黄乃裳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参与筹划1907年的潮州黄冈起义。宣统元年(1909年)清朝政府推行立宪,黄乃裳加入福建省咨议局,民国成立后辞官归故里。
马兰诺人的祭祀柱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变法倡导政治改革,黄乃裳人虽半百,仍然满腔热血地参与改良运动。百日维新失败一年后,黄乃裳举家来到新加坡投靠女婿,翁婿俩联手创办《日新报》来强化华侨维新思想,促使清朝改革。编辑部认为“谨循祖制,恪守成规,按部就班,计资论格”是造成中国屈辱的原因,因此“日出一纸,取其日日新”。
马来西亚砂拉越展厅最神奇,展厅一角有个切成两半的巨大陶瓮,人的尸体或二度葬的骨骸装在瓮中下葬。邱新民的《东南亚古代史地论丛》(南洋学会出版,1969年)有篇追溯瓮葬习俗的论述。对于这些迷离风俗,多年来念念不忘,决定走入砂拉越乡间体会。
黄乃裳的长女黄端琼是林文庆医生的原配。黄端琼的三叔黄乃模于甲午战争时,跟舰长邓世昌同在致远号军舰罹难。过了一年多,黄端琼在美国回航的轮船上跟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相遇,言谈间提起李鸿章的旧部属。李鸿章见黄端琼大方得体,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主动邀请她代表中国参加两年后的世界妇女大会。回国不久,黄端琼和父亲来到新加坡,跟林文庆结婚生子,李鸿章之约不了了之。1899年林文庆、宋旺相和邱菽园在禧街创校,让土生华人女子入学念书,由黄端琼教导中文。该校发展成为今天的新加坡女子学校。
诗巫是马国砂拉越四大城市之一,新加坡与诗巫的情缘始于早期当地原住民生产硕莪输往狮城。上世纪初期,林文庆岳父黄乃裳曾带领中国福州人开辟诗巫,与新加坡有关联。诗巫半世纪以来供应木材给本地厂商,两地贸易往来频密。
从前婆罗洲有猎头习俗,又有海盗出没,高脚长屋方便家族互相支援,居高临下抵御敌人。时过境迁,传统长屋失去原功能,同在屋檐下的概念已不流行。
根据殖民地时代的资料,早在19世纪中叶,慕娘有限公司(Borneo Company Limited)已在砂拉越立足,将沐胶(Mukah)出产的硕莪装在自己的货轮,运来新加坡加工转口。 上世纪20年代,英国通过本地中介招聘华工到砂拉越工作。1950至70年代期间,砂拉越土著风情为新加坡画家提供不少创作灵感。70年代印度尼西亚和西马限制森林砍伐,本地木材业首当其冲,厂商改向诗巫开发新源头,如今诗巫仍然供应木材给本地一些厂商。
甘榜迪廉最古老的遗迹是以婆罗洲铁木(kayu belian)制成的棺柱(Jerunei)。根据英国人Spenser St. John于1879年的记载,虽然马兰诺王朝早于15世纪没落,英国人占领前依然保留奴隶制度。昔日的皇亲国戚去世,后人先将他们的尸体置入悬木棺里,尸体腐烂后进行二度葬,将骨头转移至柱子顶部的骨灰瓮。仪式进行时,统治者从奴隶中挑选一对童男童女陪葬,倘若族群遇上灾难,也会用活人做祭礼。棺柱底部的刀痕,可能是父母亲悲痛泄愤留下的痕迹。
学生时代从水仙门住家走到国家博物馆不过十来分钟,那时候的国家博物馆二楼走廊高挂着老人家记忆深刻的“恐龙骨”(印度鲸),一楼展厅的玻璃橱窗展示古人骨骸和动物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