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希能以中英语同使用者聊天,还能以华语、英语、马来语、广东话与福建话唱歌、做运动和玩游戏。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这台新的怕输先生机器人机能上虽没什么壮举,但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他说的是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
这次与官方机构合作,令刘夏宗与Dex-Lab董事长卢源发、执行长陈志平惊讶的是,对方竟然主动要求怕输先生说Singlish。
特斯拉2021年也发布了Teslabot,致力实现量产。
我想,机器人若要成为良伴,就必须使用接地气的语言。
刘夏宗与本地机器人研发公司Dex-Lab合作,让怕输先生变成机器人,未来在一家漫画图书馆充当“馆长”,而且说的是一口接地气的Singlish。
人形机器人发展至今功能越来越强大。业界最炙手可热的非波士顿动力莫属。美国波士顿动力的Spot机器人已投入商用,这只长得像小狗的机器人,头部就是一只机械臂,能够灵活行动,代替人类执行一些危险的工作,比如搜救、维修等作业。还在研发中的人形机器人Atlas的运动能力更让人赞叹,它能够空翻后平稳着陆,机动力与灵活度到了新的境界。
新加坡人口老化,护理型机器人更是大势所趋。
Dex-Lab另一台机器人德希,去年中已在卫生部与护联中心推出的社区护理数码化转型计划(Community Car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lan,简称CCDTP)中进入疗养院,试验性扮演陪同病人的角色,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
Ameca的表情确实逼真,蹙眉、微笑、眼球的运转、脖子的联动,加上手势,可说惟妙惟肖。
这在十年前,恐怕是不可能的事。
其实放眼世界,机器人已被广泛运用在生活中。
独领风骚的日本人形机器人产业成功在2015年公开销售家用人形机器人Pepper。这台由日本SoftBank Robotics制造的机器人能阅读人类表情予以回应,能与人类做伴。
卢源发说,Dex-Lab成立于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疫情也改变了人们对于科技的观感,如今人们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接受AI与机器人。
不过技术已存在,只要愿意投资时间和金钱,其实任何腔调,都可以通过AI生成出来。
英国公司Engineered Arts致力促成机器人表情与反应的逼真,2021年推出Ameca反其道而行,故意使用灰色皮肤,让人们意识到它是机器人,借反差效果彰显它表情功能的复杂与精细。
卢源发说,在人力资源短缺的当下,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从事低技术、重复性的工作。机器人没有情绪,更适合从事服务类型工作。
当然,怕输先生机器人的发音还不够完美,刘夏宗说,听起来神奇地出现广东腔,此外本地语言最传神的啦叻哩咯等句尾机器人还不大能分辨,处理上比较具挑战。
不过,科学家与工程师要在许多年后才克服困难让机器人凭双脚站立,第一台人形机器人Wabot于1973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被加藤一郎教授团队创造出来。
陪伴型的机器人也百花齐放,2016年,南洋理工大学团队研发的机器人Nadine以逼真外表受到关注。由香港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制造的索菲亚,2017年还获得沙特阿拉伯公民权,成为首台获公民权的机器人。她使用谷歌Alphabet人工智能,语音辨识能力强,还曾上脱口秀节目与名嘴Jimmy Fallon合唱。
目前人形机器人仍属于功能分化的阶段,只要技术成熟,科幻作品中通用的人形机器人指日可待。
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语音系统,那标准英语口音实在给人距离感。怕输先生作者刘夏宗这次与本地机器人研发公司Dex-Lab合作,致力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邀请一名演员以Singlish录音,一大叠台词,整整录了两天。接着,AI系统拆解分析再重组,此后只要输入任何字词句子,怕输先生机器人都能以Singlish口音回答。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中期,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所陆续推出P2、P3与ASIMO人形机器人,它能够双脚行走、上下楼梯、平衡,具备与人互动的功能,为人形机器人领域带来巨大突破。
怕输先生最近变成了机器人,计划在未来一家漫画图书馆充当“馆长”,为读者推荐漫画。
相信德希很快就可以通过测试,更广泛地被使用。
卢源发说:“如今大家都意识到这才是我们的语言身份。”
各国机器人百花齐放
自从捷克作家恰佩克(Karel Capek)在1921年出版的《罗梭的万能工人》中创造了Robota(后来改为Robot)一词,人形机器人便在人们心中扎根发芽,无远弗届地成长。
不过,当人形机器人越趋近于人类,却又总让人感觉差了那么一点点,就会堕入“诡异谷”(uncanny valley),让人觉得机器人怪怪的,尤其当它们僵硬的脸皮开始模拟微笑的时候……最近上映的恐怖电影“Megan”或许就是从这个词得到灵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