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有超市,很多人都是去巴刹买菜。现在巴刹的生意分散了,越来越差。有的超市还开24小时,消费者要吃什么菜,走下楼买就可以了,而巴刹只从早上6点开到中午12点。现在年轻人也很少上巴刹买菜了。”
集团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潘宗德要感激好几位贵人,包括母亲。他的父亲原本在巴刹从事蔬菜批发生意,他则很有抱负地想自己种菜。母亲于是在1995年拿出3万令吉(约8700新元)储蓄给他圆梦。
2014年,另一个在柔佛开包装工作的新加坡老板打算退休,将整盘生意转给潘宗德。他忆述:“他当时年纪大,行动也不太方便,而且蔬菜货源不够多,无法供应给超市。我接过手之后,从一家小型工厂做起,逐步引进真空预冷保鲜机、冷房和自动化包装机器等。”
延伸阅读
《联合早报》记者越过长堤,到柔佛这个我国的重要蔬菜供应腹地,了解新鲜蔬菜是如何第一时间采收和处理,然后在同一天内送到新加坡。
后来新加坡政府规划土地,一些菜农因申请不到银行贷款向政府租地而结束耕作,也有菜农转到柔佛州开辟农地,本地进口商于是转向柔佛进口平原菜。
第二站是柔佛士乃附近的义德发集团(Ngee Teck Huat),陈苏潮父子有限公司南下的罗厘会把菜送到这里。
义德发集团创办人潘宗德(47岁)说:“我们的菜园也有种植叶菜,但是要配给顾客的货有几十种,自己不可能全部种。我们跟陈苏潮父子有限公司来往七八年了,他们种的马尼菜和韭菜很漂亮,我们跟就他们拿货。”
柔佛菜农遇新加坡贵人
潘宗德认为新加坡人口密集,需求也大,生意有前景,同时也看好种植业的未来。他分析道:“人口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不够。以前你跟人家说你是种菜的,人家会看不起你,认为是低级的行业。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很多人往这个行业发展,外资也进来。”
第一站是武吉甘蜜的“陈苏潮父子有限公司”,陈家从一开始的两英亩园地发展至现在的180英亩,以现代化方式种植菜心、雍菜和苋菜等。
陈苏潮的儿子陈志强(34岁)告诉记者,工人都是摸黑采收。现在菜园的工人会“认领”一块地,自行负责耕作,采收越多就赚越多。所以凌晨几点开始工作,就取决于员工本身有多勤奋。
另外,新加坡大型农场也向他订货,供应给本地顾客。
潘宗德慢慢闯出名堂,巴西班让果菜批发中心的老板们听到他要开辟新园时就会投资。他说:“这些老板会包下我这一片菜园的所有收成,他们要什么菜我就种给他们。以前投资菜园便宜,现在很贵了,成本至少涨一倍。”
义德发集团共有约200英亩地和约200名员工,除了菜园,还有一家包装工厂。自家种植和订购的蔬菜,八九成出口到新加坡,只有小部分供应当地市场。义德发“出品”中,最受新加坡人喜爱的叶菜是小白菜和苋菜苗,豆类和瓜类则是毛豆、菜豆和茄子。
非营利组织“我的社区”(My Community)将于来临8月的“我的社区节”(My Community Festival),组团到邻国柔佛的农场参观,让国人实地了解供应粮食给我们的邻居。活动已开放报名,网址是:https://mycommunityfestival.sg/programmes/my-sg/
亲人“给力”以外,一名在巴西班让果菜批发中心的老板则借了他2万新元,而帮他搭菜园盖网的老板更是大方地说,等他赚了钱才付费。
公司的罗厘早上开始到各菜园收菜,将菜运到工厂后,工人会将带泥的蔬菜先净,然后放在篮子里。其中一部分会往北送到吉隆坡,一部分则往南送到新山准备出口新加坡。
新加坡建国初期有大片菜园,种植菜心、芥蓝、小白菜、青葱、空心菜、苋菜、长豆、四季豆、黄瓜、苦瓜和辣椒等“平原菜”,只有“高原菜”如菠菜、芹菜、包菜、大白菜、大芥菜、玻璃生菜、荷兰豆和甜豆等得从马来西亚金马仑进口。
义德发集团的货车每天傍晚六七点出发,不塞车的话,晚上八九点可到终点站巴西班让果菜批发中心,也送货到新加坡的超市和迷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