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培秋从每天下午1时卖雪糕到晚上10时,想休息就休息,也试过一整个月没有休息。他说,这一行最辛苦的地方是看天吃饭,太冷或太热都会影响雪糕生意,太热的话大家不想出来走动,下雨天也比较少人想要吃雪糕,但他就算淋雨还是继续做生意。

1980年代,栗子摊位很普遍,丁加奴街就有10个卖栗子的摊位。(龙国雄摄)
杜亚黑感叹,现在卖烤栗子的人不多,这行业很快会消失。(龙国雄摄)
Ah Di Dempsey Durian的优质榴梿,总是吸引不少顾客来尝鲜。(龙国雄摄)

新加坡食品局发言人说,1994年开始的流动小贩计划(Street Hawking Scheme)旨在为无业人士提供暂时的协助,当局认为,给他们发放街头摆卖执照,是帮助他们自力更生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通过社会服务中心(Social Service Office)提供的其他经济援助或就业匹配计划。所有流动小贩执照均为个人所有,不可转让。

詹培秋的雪糕摊位总是有人龙排队。(龙国雄摄)

访问当天,詹培秋忙着卖雪糕,也忙着跟“粉丝”合照。他的顾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从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到泰国等,有些游客还会特别带自己国家的特产送给他,如印尼虾饼和菲律宾芒果。

纸筒什锦豆 回味儿时记忆

早期雪糕摊贩将雪糕夹在面包之间,雪糕不容易掉下来。(龙国雄摄)

烤栗子飘香 时代古早味

2023年8月份,穆尔蒂迁移到大巴窑巴士转换站。摊位售卖20多种坚果、豆类和饼干,保留了传统打包方式,将什锦豆装在折叠的纸筒中。他星期六和星期日会在家炒制冰糖花生和烹煮鹰嘴豆。

穆尔蒂的摊位在2023年迁移到大巴窑巴士转换站里。(龙国雄摄)
詹培秋常有顾客跟他合照。(龙国雄摄)

之前,穆尔蒂面临生意不佳的困境,去年2月获建安大厦新业主豁免租金,摊位可延续六个月。所幸,六个月期限之前,新捷运(SBS Transit)向穆尔蒂伸出援手,为他免费提供位于大巴窑巴士转换站的推车档。新捷运发言人之前回复媒体询问时指出,在得知穆尔蒂因建安大厦重新发展而对生意的前景感到担忧后,跟他联系,提供位于大巴窑巴士转换站内特别设计、免租金的推车档,初步阶段,免费租金为期一年。

有很多老顾客,从他的父亲年代开始跟他们买榴梿,现在带着孩子和孙子来吃榴梿。

十多年前巅峰时期,乌节路上有30多人同时售卖雪糕。现在,流动雪糕摊贩主要是一些年长阿伯,继续售卖这种独特的雪糕甜点。詹培秋说,目前本地的流动雪糕摊贩可能有七八十个,像他获准在任何公共场所摆摊的流动雪糕摊贩,在乌节路只有五个,其他则是按地区分配。他笑说,现在做这一行的都是老人,“我可能是卖雪糕最年轻的,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延伸阅读

在登布西路(Dempsey Road)大牌7号附近的露天停车场路旁,有一档名叫Ah Di Dempsey Durian的榴梿摊,只设简单帐篷和桌椅,让顾客坐在树下现开现吃榴梿。榴梿摊越夜越热闹,入夜后迎来许多榴梿爱好者,成群结队来吃榴梿。摊主郑成忠(63岁)与太太忙着为顾客选榴梿、开榴梿,亲切招待顾客,大家有如老友般。

郑成忠有不少熟客都会事先预订榴梿。(龙国雄摄)
詹培秋17岁起开始卖雪糕。(龙国雄摄)

2014年,香港艺人谢霆锋主持的美食节目《十二道锋味》到狮城拍摄,他带好友桂纶镁和制作团队向詹培秋买雪糕,桂纶镁在节目里直呼:“好吃!”谢霆锋的明星效应,吸引许多中国大陆和香港旅客来跟他买雪糕。泰国前首相达信也曾向他买雪糕吃,还一起合照。

将雪糕夹在一片彩色面包或两片饼干中间的吃法,吸引了不少游客尝鲜。詹培秋说,这种吃法是早期雪糕摊贩自创的,“之前只是简单插一支小的木棒像冰棒这样吃。新加坡天气炎热,雪糕很快就融化,常碰到雪糕还没吃完就掉到地上的情况。雪糕摊贩就想到用饼干或面包夹雪糕的办法,这样雪糕不容易掉下来。”

穆尔蒂的摊位摆卖20多种坚果、豆类和饼干。(龙国雄摄)
就算是下雨天,詹培秋还是继续做生意。(龙国雄摄)
杜亚黑自2003年开始,在丁加奴街的摊位卖烤栗子。(龙国雄摄)

当年,他们一早要到雪糕工厂买香草口味的雪糕,然后自己加入不同水果,如黄梨和榴梿,做成不同口味的雪糕。后来,因为食品卫生问题,1980年代开始,他们向Magnolia和Wall’s雪糕的供应商取货至今。

Ah Di Dempsey Durian的榴梿摊位于登布西路大牌7号附近的露天停车场。(龙国雄摄)
香港艺人谢霆锋主持的美食节目《十二道锋味》曾到狮城拍摄,并向詹培秋买雪糕。(龙国雄摄)

郑成忠回忆道:“以前,这里都是密密麻麻、高高的树木,有点像森林,晚上有点暗。当时,可以看到很多鸟类,成群结队飞过。现在,树木少了,鸟类也少了,整个环境比较明亮,更整齐干净。以前,大概只有五家餐馆,静悄悄的。现在这里有更多餐馆和酒吧,整个氛围更加热闹。1980年代,我们通常一年卖两次榴梿,年中6月到9月,年底11月到12月。随着马来西亚供应的榴梿越来越多,我们卖榴梿的次数也变多,现在一年可以卖到七八次榴梿。在这里吃榴梿,还可以欣赏漂亮的日落景色。” 

登布西路一带的榴梿小贩陆续退休,现在只剩郑成忠。(龙国雄摄)
什锦豆摊位的顾客以老一辈为主,回味儿时记忆。(龙国雄摄)
栗子在漆黑的粗砂中翻炒,散发烟熏香气。(龙国雄摄)

早期,卖什锦豆“kacang puteh”的摊主是电影院外的常客。摊主推着车,车上摆满罐装小吃,从炸坚果、印度米饼到蒸鹰嘴豆都有。摊主把什锦豆装在纸筒里,观众边看电影边吃。

▲地址:大巴窑巴士转换站内,靠近面包物语(BreadTalk)

烤栗子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古早味,卖烤栗子的小贩在狮城已经难觅踪迹。

郑成忠忙着整理和挑选刚卸货的榴梿。(龙国雄摄)
詹培秋的雪糕摊位,贴满他和顾客的合照。(龙国雄摄)
Ah Di Dempsey Durian有很多老顾客带着孩子和孙子来吃榴梿。(龙国雄摄)

杜亚黑感叹这一行业是夕阳行业,有人找过他想学手艺,但都做不久,“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更想要坐在办公室工作。站在这里炒栗子又热又累,日晒雨淋,大多数人都受不了。现在卖烤栗子的人不多了,因为辛苦,利润低、成本高,这行业应该很快会消失。常客中多数是老一辈人,年轻人不太会吃烤栗子。”

爱吃雪糕所以卖雪糕

郑成忠在1980年代接手父亲开创的“万里香”榴梿档。(龙国雄摄)

第三代什锦豆摊主穆尔蒂(Amirthaalangaram Moorthy,57岁),是本地少有卖什锦豆“kacang puteh”的摊主。

随着马来西亚供应的榴梿越来越多,榴梿摊贩一年可以卖七八次榴梿。(龙国雄摄)

回忆1980年代,杜亚黑说:“当时的大世界和美世界等,普遍有栗子摊位,大家流行边看戏边吃小吃。丁加奴街就有10个卖栗子的摊位。大概2000年开始,卖栗子的摊位越来越少,主要是因为成本高,比较少人愿意学这门手艺。我以前在白沙浮卖栗子,30年不起价,一公斤卖8元。现在,物价和消费税都在增加,栗子价格没办法也要调整到一公斤卖22元。以前在白沙浮卖栗子较能赚钱,现在只是赚工钱。”

詹培秋的雪糕摊位已经成为乌节路的景点。(龙国雄摄)
装在纸筒中的什锦豆,代表一个时代的古早味。(龙国雄摄)
杜亚黑的摊位前贴有一张他年轻时与已故一代巨星邓丽君的合影,邓丽君在1980年代跟团队来牛车水拍外景时,到杜亚黑的摊位买栗子。(龙国雄摄)
杜亚黑每天在摊位现烤栗子。(龙国雄摄)

现在的顾客以老一辈为主,不少是回味儿时记忆,有些老顾客,从他父亲年代就一直光顾至今。穆尔蒂说:“1990年代最多什锦豆摊位,有一两百个,牛车水、义顺、宏茂桥和淡滨尼等都找得到。2000年开始,这些摊位渐渐减少,现在几乎没有了,因为年轻一代不愿意接手,工作时间长。”

流动小贩计划 为失业人士提供临时援助

Ah Di Dempsey Durian榴梿摊位有多个品种的榴梿供顾客选择。(龙国雄摄)
詹培秋被大家称为“詹爷爷”(Uncle Chieng)。(龙国雄摄)

他最难忘在史密斯街摆摊时碰到一代巨星邓丽君,摊位前贴着一张与这位已故台湾歌手的合影。他说:“当时1985年,邓丽君在日本很红,她跟团队来牛车水拍外景,碰巧有一名记者拍到她来我的摊位买栗子。”

穆尔蒂在2013年接手父亲的什锦豆生意。(龙国雄摄)
郑成忠为顾客挑选榴梿。(龙国雄摄)

郑成忠说:“有时,熟客也会带食物来给我们。比如有一名认识二三十年的老顾客,她煮拿手的卤肉饭给我。也有外国来的旅客,通过朋友介绍特地到这里跟我们买榴梿,也跟我合照。在早期甘榜年代,人情味比较浓,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现在人情味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但时代总会改变,这是没办法的,世界需要进步。”

炒栗子讲究经验。杜亚黑用品质较好的中国天津栗子,在粗砂中以高温跟糖一起炒栗子,加糖加工后的粗砂会变黑色。他说,老一辈小贩称他们用咖啡豆炒栗子,其实只是不想让别人学他们的手艺。杜亚黑早期免费帮朋友卖栗子,边帮忙边学习,从而掌握了炒栗子的技能,那时炒栗子没有自动化机器,须要用长勺手炒,很辛苦。热锅里,栗子在漆黑的粗砂中滚动,每一轮炒45分钟,大概有10公斤的栗子,火候控制得好,栗子肉比较不会黏壳。

1994年,流动小贩获分发一次性的营业执照,允许他们在任何公共区域做生意,自此不再分发新执照;执照每年更新一次。这原本是个临时计划,打算通过自然减员或街头小贩搬入适当场所而逐步淘汰。

山上榴梿摊 留下“万里香”

郑成忠以利落刀法,为顾客开榴梿。(龙国雄摄)

1960年代,郑成忠的父亲开始在路边摆摊卖榴梿,他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做生意,放学后边做功课,边帮忙卖山竹。他们曾经在现在的友邦保险大厦(AIA Tower)和ABC砖厂巴刹与熟食中心一带卖榴梿,后来搬到植物园附近贝雅士路(Peirce Road)停车场,十多年前搬到现在登布西路的位置。

杜亚黑选用品质较好的中国天津栗子。(龙国雄摄)
杜亚黑用粗砂以高温糖炒栗子,加糖后的粗砂变成黑色。(龙国雄摄)

将雪糕夹在一片彩色面包或两片饼干中间的吃法,或许是新加坡街头独有的;在停车场路边帐篷下吃榴梿,别有滋味;走在街上,飘来阵阵烤栗子的烟熏香味;手握装满什锦豆的纸筒,仿佛握着一个时代的古早味。售卖这些食品的街头小贩,伴随成长的记忆,城市的变迁,是否成为一道正在消失的风景线?

郑成忠有国外来的顾客,他们通过朋友介绍特地来跟他买榴梿。(龙国雄摄)

2000年代初,流动小贩计划重启,为失业人士提供临时援助。目前,有不到300名街头小贩获得执照,可以售卖雪糕、报纸和纸巾等。街头小贩获准在规定的区域内营业。

詹培秋说,目前在乌节路卖雪糕的小贩所剩无几,包括他在内只有五个。(龙国雄摄)

詹培秋从1965年开始卖雪糕,他当时才17岁,一卖就是超过半个世纪,被大家称为“詹爷爷”(Uncle Chieng)。那时,詹培秋周围有不少朋友都在卖雪糕,他喜欢吃雪糕,朋友便建议他加入这一行。一开始,他在女皇镇住家附近的组屋区卖雪糕。1993年,乌节路高岛屋百货公司(Takashimaya)进驻本地市场,詹培秋在开幕日当天移到义安城外,从此就在那里定下来卖雪糕。

走在牛车水丁加奴街(Trengganu Street),可以闻到杜亚黑(68岁)在“白沙浮102烤栗子”摊位烤栗子的烟熏香味。他从1970年开始卖烤栗子,早在1979年曾在牛车水史密斯街(Smith Street)摆摊,后来搬到白沙浮,兜兜转转,2003年又回到牛车水至今。摊位的名字,取自他之前在白沙浮卖烤栗子的摊位号码102。他从年轻时的无牌小贩,到现在经营小摊位,向新加坡食品局(SFA)申请的执照,须要每年更新。

在乌节路街边售卖雪糕的詹培秋(76岁),不管风吹雨打,总会穿着红色T恤,每天在同个地点摆摊卖雪糕。他的雪糕摊前,每天都会排起长队,这个在义安城前方人行道上的流动小摊,不但已成为乌节路的一个景点,也是一道独特的新加坡街头美食风景。本地流动街头小贩的营业执照是不能转让的,随着这些年事已高的小贩退休,这门行业将走入历史。

郑成忠在1980年代接手父亲开创的“万里香榴梿”,与妻子携手经营榴梿档至今,也见证了那一带的转变。他说,卖榴梿的街边小贩巅峰期,应该是1980年代,新加坡各地可能有70多个街边榴梿小贩。在登布西山一带,大概有三个榴梿小贩,包括他在内,现在只剩下他,因为其他榴梿小贩都退休了。

▲地址:Blk 7 Dempsey Rd, Carpark F S249684  营业时间:下午3时至晚上11时

Ah Di Dempsey Durian的榴梿摊设有帐篷和桌椅,让顾客坐在树下现开现吃榴梿。(龙国雄摄)

▲地址:391 Orchard Rd S238801  营业时间:下午1时到晚上10时

穆尔蒂说,他的祖父50多年前开始在甘榜街边售卖什锦豆,当时很流行。后来,他的父亲骑脚踏车在嘉龙剧院和勿洛一带卖什锦豆,直到1990年代在马里士他路的邵氏戏院有了一个摊位。2013年,他接手父亲的生意并搬到建安大厦(Peace Centre)户外摊位。

现在越来越少人想要学炒栗子的手艺。(龙国雄摄)
炒好的栗子,香气四溢。(龙国雄摄)
在Ah Di Dempsey Durian的榴梿摊位吃榴梿,可以欣赏到日落景色。(龙国雄摄)
冰凉的雪糕是热天的人气甜品。(龙国雄摄)

▲地址:Trengganu Street F&B Stall No.1  营业时间:下午12时30分至晚上1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