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华文主要难度在识字关。孙宝琦说,根据研究,在新加坡,认识2000个汉字,能覆盖本地华文报上的99%汉字。教育部对不同源流学生有不同汉字识字量要求(小六基础华文1200-1300字,华文1600-1700字;高级华文1800-1900字),这也造成选书困难。因此在掌握华语的阶段挑战比较大。

翻一本书,打开电子阅读器,甚或在社交媒体浏览好文,每天都可以是阅读嘉年华。

孙宝琦相信本地社会仍重视母语教育,但经常把责任交给校方。她说:“我刚投入研究的时候,总相信学校的力量,但后来研究发现只是依靠学校、教育体制来学习语言是不够的。我们华文的教材已经比之前更好了,趣味性提高了,但语言环境仍在改变。我们也必须让公众意识到,保护母语人人有责,不能单纯指望学校……课外的时候,如果家中有母语环境,就能提高母语阅读的动机。”

宋怡慧:遇重大挫折时,语文教育就是光

她认为推广阅读必须把关,也要利用各种类型,比如漫画可以作为中介读物,帮助对文字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阅读习惯,《又是这一班》系列就相当受欢迎。

4月23日(星期六)

孙宝琦的研究虽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的整体阅读喜好下降,但喜欢阅读的孩子,读得更多也更多元,他们甚至更倾向于纸本书。这是因为孩子虽然成长于科技时代,但最初接触的阅读媒介还是纸本书,已经养成习惯。

来自台湾的语文教师宋怡慧认为语文教育看似无用实有大用。(受访者提供)

华侨中学(中学部)会堂(仅限受邀嘉宾)

主讲:林得楠

主讲:宋怡慧

林得楠:本地儿童文学创作者少

中国的庞大市场让其儿童文学家纷纷挤上版税富豪榜,小市场的马来西亚也有红蜻蜓出版社聘请全职作家写作,但在新加坡,华文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实在无法以此谋生。

无论如何,这种现象都过于功利,林得楠与孙宝琦都希望家长能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

本地青少年阅读还面对另一个问题:到了中四面对考试,课外阅读量骤减,此后便形成华文阅读的真空。华文独立书店友谊书斋、友联书局的负责人也有类似的观察,他们的华文阅读顾客,不是中小学生(往往是家长选书),就是年纪偏大。

阅读需要对话

“我们必须打破迷思,寻找对话的机会。”

“这就是解读经典时,很妙的世代对话。”

屏幕上除了屈原,还有王维、诸葛亮、曹雪芹、韩愈、王安石、袁宏道、谢道韫、墨子与张衡,全都是台湾语文课会出现的人物。

书中可能有诗

4月24日(星期日)

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意义,阅读兴趣和习惯要从小培养。受邀担任“世界书香日暨文学四月天”开幕礼主讲嘉宾的台湾畅销书作家宋怡慧与本地出版人林得楠受访时强调语文教师在推广阅读中的角色;南大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处研究员孙宝琦博士也分享她多年田野调查本地儿童与青少年母语阅读的趋势与建议。

最受13至19岁青少年喜爱的华文实体书则是:陈惠君《可不可以和好如初?》、谢智慧《别公开我的私信》、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傅佳俊《你的心跳牵动了世界》、沈雨仙《来自两个小宇宙的我们》。

电子书为:小寒《回不去的候车站》、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小寒《穿校服的老师》、周粲《妈妈不让你长大》与王德远《青春五堂课》。

题目2:诗情·人情·世情

主讲:宋怡慧

语文教师就是桥梁。

线上Zoom直播,现开放报名

“原来你是屈原性格……”

南大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处研究员孙宝琦博士认为阅读在信息时代至关紧要。(受访者提供)

该读什么?读物之间有没有高低?宋怡慧说:“我们没有办法去批判一个人的阅读品味。我们何来告诉他者我的品味比你高?这很不礼貌。但如何走近彼此的品味,形成对话,这是可以努力的。”

在她眼中,语文教育更像是人生的指引,教师通过课文,让学生跨时空与古人对话,看见他们的困境与抉择,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提早做好准备。

Zoom线上公开演讲

近年宋怡慧连续出版了《谈情说爱,古人超有哏》《国学潮人志:古人超有料》《国学潮人志2:古人超有才》等书,让语文教育不再乏味。

她以苏东坡为例:“我不用太高深去说苏东坡的豁达,毕竟对象才十多岁,人生还没有风雨,但我们要给他搭桥,他们才能感受什么是‘定风波’。苏东坡就是,一个人什么都没有了,仍愿意很热血地活着。就比如你学华语可能没办法学得很好,但是你愿意努力把这个语言放在你的生命常轨里,当一个可亲可爱的朋友。那么苏东坡在做的事,跟你们在做的事,其实一模一样。”

林得楠认为本地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太少。

毫无意外,接受调查的学生的主要阅读语文是英文。

一个小时的访谈中,宋怡慧多次提到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从16岁初读此书,至今仍受用无穷。有些当年不能理解的内容,随着阅历与成长,现在有了更深的体会。她相信,经典作品可以跨时空跟不同族群对话。而每个世代都会有他们的诠释与领会的方法。她以《小王子》为例,可能现在的孩子会觉得文本很奇怪,不就是一个人旅行在途中碰见许多人吗?她说,尽管在其他地方看见5000朵玫瑰花,但小王子始终爱着自己星球上的那一株,读到这里孩子却告诉她,既然发现世界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何必眷恋着过去?

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

她建议,在书架上可以并列摆放漫画与纯文字读物,增加孩子的接触机会。

宋怡慧说,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抗拒古人,通过心理测验,这些人物全都成了班上的同学。测验得出屈原性格的人就会想要了解这种个性的优势与劣势,而语文老师就可进一步问:我们可否活得比屈原更好?“当然要!这就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价值。看起来没有用,但有大用。在我们人生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语文教育就是信仰,就是光。”

对她来说,趣味不是媚俗,精心设计的课堂是不会被孩子牵着走的。

此外,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处研究员孙宝琦博士也接受访问,分享她多年田野调查本地儿童与青少年母语阅读的趋势与建议。

林得楠创办玲子传媒以来,针对儿童与青少年推出了数量可观的读物,近年出版社聚焦本土多元文化、中华文化、性格塑造、心灵健康的读物。青少年小说方面,本地作家小寒与艾禺也持续在玲子传媒出版作品。

开幕典礼

不过孙宝琦博士却得出另一种观察:因为小六母语考试的压力,家长倾向购买课外读物加强孩子的语文能力,反而是中四学生因为华文科成绩不再那么重要,自主补强能力的动力下降了。

语文教育、阅读、知识传播不应该是单向道。

另一个局限则是,本地缺少又能写又能画的作家,出版社的解方是为两者牵线,林得楠自己就为多本图书撰稿,包括余广达的绘本作品。

疫情加速了本地教育数码化的脚步,林得楠说,2020年起本地学校更倾向电子阅读,玲子传媒着手创建线上阅读社区,提供线上集体阅读配套。

开幕讲题1:古潮人教会我们“谈情说爱”

此外,信息时代资源丰富,学会有效寻找对的资源对孩子的未来大有益处。孙宝琦认为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让人在信息社会有更好的发展,帮助自己找出优质信息并阅读理解内化成为自己的技能。

孙宝琦:推广阅读必须把关

孙宝琦说,阅读的定义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她与团队的研究重点放在课外阅读,着重在孩子的阅读主动性。

玲子传媒社长林得楠希望本地儿童与青少年华文出版可以更加多元。(邬福梁摄)

青少年都在读什么书?或许国家图书馆的借阅资料可以给大家一些概念,以下是过去三年(2019-2021年)本地儿童与青少年借阅量最高的华文书籍。

他形容自己的努力像撒网,只要一群学生中有一两人在活动后找讲者交流,把自己的诗发给讲者请教,那就成功了。

宋怡慧与林得楠还将参加另外三场活动。

线上讲座报名与活动详情,请上活动官网查询。

7至12岁的小学生借阅的实体书前五名都是“植物大战僵尸”系列作品。不过同年龄层的电子书借阅榜则呈另一种面貌,依序排名如下:林优梅《倍感压力的球》、多妙教育编著《爱丢东西的小青蛙》、翁添保《又是这一班1:大拇指校园四格漫画》、亚伦·约翰(Alan John)《独一无二的伊努卡》、余广达《会说话的肥猫》。

时代在改变,宋怡慧认为推广阅读要有坚持,但不能老派。

阅读兴趣和习惯要从小培养,或许目前尚缺的只是概念和方法。

冠病疫情暴发前,宋怡慧曾受邀到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与本地华文教师交流。她发现本地华文教学有点像是台湾教外语或教文言文,有共通之处,比如她作为语文老师,工作是在不违背古人原意的前提下,用当代人的白话翻译古文。同时也要试图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事物,为他们与古人搭建桥梁。

多年在本地校园推广诗歌,林得楠都避谈写诗的理论,“那不是诗的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诗,让学生感动……就好比没有人喜欢一首歌是因为喜欢上那首歌的创作技巧一样。”

不妨去了解年轻人在阅读什么,她以日本漫画《鬼灭之刃》为例,就连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花时间去阅读去了解。这其实跟当年自己的父母无法理解她为何读金庸一样,如今金庸已经是经典了,因此任谁也没有办法否定现在孩子爱看的作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世代的经典。

教课、写作之余,宋怡慧也致力推广阅读。

新加坡是多元语言与文化的社会,教育采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制,因此给本地儿童与青少年开母语书单,不得不考虑本地的特殊语境。

母语环境有助提高阅读动机

宋怡慧始终强调对话。

台湾畅销书作家宋怡慧以语文教育为志业,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并著书推广阅读。对她来说阅读不是应试,而是人生功课,文学能提供无用之大用。本地诗人、出版人林得楠则持续出版本土青少年华文读物,为本地读者提供最亲切的阅读体验。

国家图书馆最受欢迎的青少年华文读物

在普遍阅读量减少的当下,诗这个体裁能扮演什么角色?身为诗人,林得楠如此回答:“从儿童读物来看,不管是唐诗或是绘本,其实都是诗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强迫孩子看诗,而是引导他们看书,书中可能有诗。”

“面对重大挫折时你会选择A或B?”“参加派对发现都是不熟悉的人,你会选C或D?”“国家发生危难时,你会选E或F?”

世界书香日暨文学四月天活动信息

文学天与书香日不该仅止于四月。

讲题1:文豪经营人生的智慧

孙宝琦与团队去年2月至4月在六所本地中学以问卷方式调查了5732名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与67名学生深入对话。喜欢阅读者只有64.1%,比2017年另一份类似的调查得到的70.5%下降了6.4个百分点。

孙宝琦说,阅读最大的好处是慰藉一个人的心灵。“从小养成阅读兴趣,在孩子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当他们遇到苦难感到烦闷的时候,阅读可以成为帮助他们面对问题的方法之一。”

开幕讲题2:漫漫诗路 初心常在

她形容过去推荐书单类似医生问诊开药,如今科技发达,书店或图书馆的智能程式可以通过问卷与读者反馈来推送阅读清单,达到更好的效果。

主讲:林得楠

宋怡慧与林得楠受邀担任“世界书香日暨文学四月天”开幕礼主讲嘉宾,借此机会,记者向两人请教对青少年阅读课题的看法。

写作人少,内容自然不够多元。林得楠说:“我们要突破本地儿童与青少年在奇幻、科幻类型作品倾向英文阅读的习惯。有时这也跟家长有关,他们会选购英文的奇幻、科幻作品,但来到中文书籍,他们的思维转换,偏向对心灵、语文学习、文化有帮助的书。”

早上9时30分至11时30分

为孩子与古人搭建桥梁

华文出版业挑战重重,林得楠透露,玲子传媒的儿童与青少年图书一般首刷只有1000本,必须再版才能避免亏本,但首刷太多又会有库存压力。

视讯采访台湾新北市市立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畅销书作家宋怡慧的时候,记者领教她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