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 Amoy Chendol

对于有志将生意扩展到购物商场的小贩,赵有宁认为凡事都存在风险,也要看运气,重要的是必须专注于食物质量,最终才能实现规模化。他说,2020年因疫情关系,外送和外带生意增加,许多顾客因为较少出门,每次一买就是十几二十碗,一天可以卖出600至700碗浆绿。这给了他扩充生意的信心,“我们发现顾客有年轻化的趋势,因为很多阿公阿嫲会带他们的孙子来吃。价格方面,我们尽量保持竞争力,尽管食材起价,宁愿承担较高的成本也没有起价,尤其在牛车水一带,很多是老一辈的顾客。我对现有的七个摊位很满意,地点分布靠近各社区的食客,而且我们的浆绿每天新鲜制作,已经达到每日产量的最高限度。下一次扩充,可能会搬到更大的中央厨房。”

访问明发鱼圆的第二代接班人林玉铭(70岁),对他这番极具启发性的话印象深刻。他凭此信念,将明发鱼圆带出熟食中心,把生意扩展到咖啡店与食阁。他的儿子林世锋(35岁)接手家族生意后积极推广冷冻食品,建立网络生意平台,并进军超级市场,现在到网店和超市都能买到明发鱼圆。

明发鱼圆的招牌鱼丸面和肉脞面。(白艳琳摄)

明发鱼圆第三代接班人林世锋接手家族生意后,进军网店、超市和海外,目标是将家族生意发展为百年品牌。

林世锋指出,往海外扩展的最大挑战是要同时顾好原本的生意,因此不能冲得太快太急,胆大心细是关键。明发鱼圆的餐单也随着食客的需求扩大,从一碗传统潮州鱼丸面,增加到现在的30多种选择。

Old Amoy Chendol创办人赵有宁(35岁)同样坚持用好食材做浆绿(chendol),成功把四年前在牛车水大厦熟食中心(Chinatown Complex Market & Food Centre)的一个摊位,扩展到目前在其他熟食中心和购物商场的七个摊位。最新的摊位上周四在威士马广场(Wisma Atria)的大食代开业,恰好庆祝创业四周年。

Old Amoy Chendol的赵有宁指出,熟食中心的优势是租约有弹性,“经营小贩摊位,想在那里卖多久都可以。商场只有两三年租约,这意味着我必须在更短时间取得收支平衡和盈余。运作上,两者大致相同,只是商场营业时间较长,每天上午10时到晚上10时。”

祖辈创立的小生意,鱼丸、浆绿、嘟嘟糕,在第二三代接手后,从一个档口变为好几个,从熟食中心开到食阁、购物商场,甚至走向海外。经营模式除了实体贩售,也进入网络平台。一个养家活口的小贩生意,已俨然有了“大企业”的雏形。

努尔爱莎说:“我们的摊位之前主要集中在东部,不少顾客要求我们在北部和西部也开店,因此我们就往这两个社区的购物商场扩展。希望接下来可以把产品带到全岛各处,甚至打出海外市场。”

Haig Road Putu Piring的努尔爱莎说,购物商场的优势是比较容易聘请员工,“相比之下,熟食中心的摊位很难请到人手。在商场营业,挑战是要应付较高的成本,包括装修费和租金等。”早年,他们的摊位换过几个地点,1994年搬到海格路(Haig Rd)的咖啡店,一年后做出名气,因此摊位有了“Haig Road Putu Piring”之名。现在,他们有五个摊位,包括2009年在海格路熟食中心的摊位,以及2019年在义顺纳福城开业的摊位,明年计划在西部购物商场再添一个摊位。她统一所有摊位名字为“Haig Road Putu Piring”,方便熟客辨识。

相同的,Haig Road Putu Piring第五代努尔爱莎(Nooraisha Hashim,38岁)也严谨把关食材品质。她的外高祖母在1930年代开始用米做马来式嘟嘟糕在路边售卖,父母则于1980年代开始在咖啡店摊位卖嘟嘟糕。

Old Amoy Chendol在威士马广场大食代开摊。(受访者提供)

食物品质是基础

Haig Road Putu Piring多种口味的马来式嘟嘟糕。(邬福梁摄)

受访小贩有一大共同点,他们皆强调食物品质的重要性,成功之路从坚守食物品质做起。

赵有宁(左图)创办Old Amoy Chendol,从一个摊位扩充到目前的七个。他的浆绿每天新鲜制作。(白艳琳摄)

年轻世代拓展业务

林世锋说:“很多中小企业不敢发展海外市场,因为不知道当地的条规,也缺乏人脉。其实,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有给予帮助,比如帮忙介绍律师,挑战是要走出舒适圈。”

赵有宁的外公1950年在厦门街(Amoy St)摆推车卖浆绿,2017年赵有宁从中国做生意回新加坡后想吃传统手工浆绿,但吃了很多摊都找不到合意的,于是决定自己卖浆绿。他以外公的食谱为基础,花了半年时间研究和改良,对食材非常讲究,包括选用日本红豆,马来西亚砂拉越的椰糖,还有用冷压方式榨取新鲜椰浆,用班兰叶做浆绿。“我尽可能让浆绿保持传统风味,不加花哨的配料,不用商业包装的椰奶或罐装原料。”

明发鱼圆的冷冻食品走入超市。(受访者提供)

延伸阅读

努尔爱莎在2014年接手家族生意,将生意扩展到熟食中心和购物商场。看似简单的嘟嘟糕,选材用料并不简单,她说:“从父母的年代起,我们只用来自印度尼西亚某个品牌的椰糖,那是我们找到的最好的椰糖。我们也选用泰国一级白米做成米粉。加班兰叶是为了增添嘟嘟糕的香味。”她在2017年陆续推出不同口味选择,除了原味(椰糖),还有巧克力、椰子、榴梿,接下来还会推出芝士口味,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

林世锋和两个姐姐分工合作,他负责把鱼丸生意系统化,林慧敏管理财务和人力,林佳慧则负责品牌塑造。2012年,林世锋推出冷冻食品并逐渐扩大选项,他积极参加食品展,借此提高明发鱼圆的曝光率,从当初只生产鱼丸到现在的约20种产品,并研究延长食品保鲜期和提升包装,凭此打入网络和超市。

配合本地小贩文化申遗成功一周年,联合早报副刊一连三个星期六为读者发掘小贩传承美食达人寻味小贩美食,以及小贩如何拓展饮食版图的故事。此为三之三。

·明发鱼圆

Haig Road Putu Piring位于义顺纳福城的摊位。(受访者提供)

走出熟食中心的挑战

明发鱼圆推出招牌肉丸等多款冷冻食品。(受访者提供)

本地小贩有不少激励人心的故事,他们在熟食中心默默耕耘的同时,也致力扩展生意版图,走出熟食中心。像明发鱼圆这样的成功例子,还有Old Amoy Chendol和Haig Road Putu Piring。

“人要有梦想,我的梦想就是不要只做小贩。”

Old Amoy Chendol从熟食中心的一个摊位出发,如今已增加到七个摊位,包括最近开在购物商场的食阁摊位。Haig Road Putu Piring也从熟食中心走入义顺纳福城(Northpoint City),将传统糕点的香味带到购物商场。他们皆体现了小贩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

(右起)林世锋跟姐姐林慧敏、母亲杨美玲和父亲林玉铭,一家人齐心经营家族生意明发鱼圆。(白艳琳摄)

林玉铭9岁开始跟着父亲到巴刹学买鱼、选鱼和做鱼丸,1975年接手牛车水熟食中心的摊位。1990年代,他进军食阁,在滨海广场、新达新加坡等食阁设摊位,接着在纳福城和汤申路上段设店。林玉铭谈到梦想时说不只是当小贩,“因为利润有限,我想跳出这框框。首先,要打好基础,食物要好,还要聘请到好员工。当生意扩展到食阁,我们要学会管理更大的团队。我对自己的食物品质有信心,因此才能跨出第一步。”

目前,明发在全岛有12家店,并有冷冻包装食品工厂,位于牛车水熟食中心的摊位创办于1974年,是最久的摊位。林世锋庆幸祖辈为家族生意打下牢固基础,让他可以往海外发展。2017年,明发鱼圆勇闯海外,在印度尼西亚设有两家分店。

明发鱼圆的故事从1946年开始,林玉铭的父亲从中国来新加坡谋生,尝试打过几份工后,跟一名同乡学做鱼丸,并开始卖鱼丸面,在克拉码头一带叫卖,后来到同济医院一带摆摊。

Haig Road Putu Piring的第五代努尔爱莎(右一)跟父母一起经营家族生意。(邬福梁摄)

从熟食中心走入商场,业者得面对新的挑战。

·Haig Road Putu Pi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