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林薇青(左)尝了班杰湾的菜肴后主动提出和她学做菜,两家人经常一起聚餐和外出。(龙国雄摄)

自认喜欢热闹的陈之炜说,婚后有了孩子,大部分时间待在家,把朋友或邻居都请到家里来,让他有机会和同龄人一起聊天及放松心情。“我基本上就是把社交圈子转移到家里,最棒的是可以吃到太太、邻居和朋友的各种家常菜!”

班杰湾举例,外婆教会她一道客家炒面,这是庆生菜;过生日时用筷子把面条尽量拉高,就像华人捞起一样,寓意长寿和福气。

经营服装生意的班杰湾来自泰国东岸的罗勇(Rayong),从小看外婆做菜,放学后常主动帮她准备晚餐,听外婆解释为什么用某些食材、调味料或烹饪手法。

正如婆孙一起下厨的快乐让感情更深厚,班杰湾如今除了透过一手好厨艺让丈夫和孩子体验家常菜的爱和心思,同时大方邀请邻居进厨房分享食谱。

太太下厨,陈之炜负责洗碗,他说每天都期待一家人一起吃饭。“从小就被教导要等所有家人到齐,同桌吃饭,这是每天唯一一段可以边吃边聊的时间。”

*想品尝班杰湾和林薇青的拿手好菜(包括海鲜拼盘和卤肉饭),可报名参加“我的社区节”(My Community Festival)“我晚餐吃什么?”(What’s For My Dinner?)活动。主办单位找来18组街坊敞开家门,为参与者端上拿手好菜,透过美食认识不同文化传统,也感受街坊间守望相助的情谊。

走进班杰湾(Benjawan,33岁)的厨房,看她和林薇青(Valerie,35岁)一起下厨,过程中有说有笑。林薇青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很自然地打开冰箱找食材,最后把东西洗干净,蕴含的不只是感情,还有长时间培养的默契。

“我是泰国人,在泰国长大,但外婆有客家人血统,所以家里的菜一定融入一些华人元素,一般泰国家庭的家常菜和我们不一样。”

从事房地产工作的林薇青说:“我们每个星期都约好一起下厨,Ben很会做菜,我从她身上学了很多。”

对她而言,烹饪还有另一层意义。“母亲在我30岁时忽然因心脏骤停而去世,我们一家人都很想念她的料理。我自己有了孩子才开始和她学下厨,有好多菜肴我都还没来得及学会。现在我继续努力学烹饪,就是希望让妈妈的味道重现。当你很想念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想找回并‘回味’关于她的一切点滴。”

外婆还和班杰湾分享童年故事。“阿嫲告诉我她是如何向自己的妈妈学烹饪,那些烹饪技巧又是如何一代传一代。我学到的不单单是食谱和技巧,还有和菜肴相关的家庭传统和文化意义。我现在依旧使用她教的食谱和技巧,让我们家族的味道和传统透过每一道菜传承下去。”

千金难买好邻居,林薇青认为,要和街坊培养深厚的感情,一定要有人采取主动,而美食有一种魔力,能拉近大家的距离。“同桌吃饭的快乐和情谊真的非常特别。”

活动详情/报名网址:mycommunityfestival.sg/programmes/whats-for-my-dinner/

班杰湾的手艺让丈夫陈之炜赞不绝口,图为裹上西米,内包猪肉馅的泰国小吃珍珠丸子(Saku Sai Moo)。(龙国雄摄)
林薇青努力学烹饪,希望做出和妈妈的家常菜一样的味道,图为她在采访当天做的虾滑油条。(龙国雄摄)

林薇青和来自泰国的班杰湾同住巴西立,她们跨越国籍藩篱,每周相约一起下厨,透过家常菜建立深厚的情谊。她们俩将在“我晚餐吃什么?”(What’s For My Dinner?)活动中大展厨艺,让公众品尝她们的拿手好菜。

彼此如家人般信任

当初一起下厨主要是为了把家常菜传授给林薇青,班杰湾后来却收获更多。她说:“我们不单单是分享食谱,也会聊到生活、孩子和家庭。烹饪让我们更亲近,也让我们找到更多共同点和共鸣。”

陈之炜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把他们当家人一样,完全信任他们,甚至家里的钥匙也可以交给对方。或许这样的街坊感情已经很少见了,很多人甚至不和邻居打招呼。但我们知道要是有事需要帮忙,一定可以找Valerie。太太的家人都在泰国,几个月前刚生孩子后,Valerie真的帮了我们很多。”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班杰湾原本对自己的厨艺毫无信心。她说:“直到遇上另一半,我做的每一道菜他都喜欢吃,他还请朋友和邻居到家里来聚餐,他们的鼓励和赞美让我更有自信。”

丈夫的鼓励让厨艺增添信心

她的丈夫陈之炜(39岁,创意工作人士)几年前买下现在的组屋单位时,林薇青是代表前一任屋主的地产经纪。两家人因投缘而成为好友,同住巴西立的林薇青,也和他们一样育有三名年龄相近的孩子,所以两家人常相约打羽毛球、郊游、野餐和办烤肉会,还会帮忙照顾彼此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