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观看的是一部由陈慧翎导演的台湾电影《猫的孩子》。故事中的主人翁阿衍,是升学主义和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长期承受考试压力和家暴之后,他变得胆怯、自责,经常对母亲道歉,仿佛所有的错误都是自己的责任。最终,他因再也无法承受心中被压抑的愤怒和无助而开始虐杀猫咪。该影片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当愤怒和痛苦得不到适当的出口时,有人会选择将情绪发泄在无辜的生命上。

这也让我联想到最近新加坡频频发生的虐猫事件。很多网民不解:为什么有人会对从未冒犯他们的猫下毒手?其实,问题的根本不在于猫是否是他们愤怒的来源,而在于这些猫是他们情绪发泄的“容易目标”。正如影片中的阿衍那样,这些施虐者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未能表达的愤怒。他们的情绪犹如高压锅,无处释放,最终只能通过伤害弱小动物来寻求错误的解脱。

不久前,我和正在修读华文文学的孩子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作业除了文章和小品分析,老师还特别为学生布置了“看电影”环节。虽说是看,要完成这项任务却不是那么简单。观看电影往往不只是享受剧情那么简单。电影分析须要“看在细微处”,比如镜头的运用、人物的表情、情节的暗示等,都得逐一拆解,像拼图一样将散落的细节拼凑成完整的故事。

希望未来,我们能多一些对“阿衍们”的关注,在他们的情绪失控之前,给他们足够的支持与理解。

透过《猫的孩子》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到暴力行为的背后潜藏着的或许是没有被理解的情绪与愤怒。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意识到不能仅仅依据肉眼所观察的外部行为就草率下定论,而是要像组装拼图一样,仔细拆解施虐者的行为及动机,唯有通过深入的理解与关注,我们才能找出导致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而防止类似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