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之后,我一个友人,传了一张《中外画报》封面,是小凤仙,李丽华的小凤仙——开本很大,即使隔着屏幕也感觉到图片的张力。他惯用了的形容词,艳临天下?我也是逢人必艳。过后,终于看到实物,薄薄一本画报,是天下画报,果然很大幅,特写的小凤仙艳丽无匹,让人神迷目炫,耳畔的珠花也不及主人的眉眼容光,一代名妓究竟长得怎么样,无人知晓(有所谓的流传玉照,多半叫人失望),我想理应长得像李丽华。封底是小凤仙着披风,回眸嫣然一笑——蓝绿色披风上开着白花红花,像是白梅红梅两相竞艳斗丽;文字说明邵氏南洋片场的一个角落,她演的北京名妓,元宝领风行一时,是清末民初的流行女装。李丽华的名女人列传,给予了柳眉凤目,音容笑貌,活生生地从腐朽的年代踱出来。

友人有一本《银灯》,李丽华穿一身泥金清末小袄,也是元宝领,美艳如镀金的菩萨。这不就是柴银娣吗?麻油西施嫁入大户人家,自己就是上海人,融入北方人,这也是李丽华的背景。一口脆生生的京片子,一副倾国倾城的好容貌,完全是一个时代的故事缩影。再换个妆,历代历朝的美女便由她垄断。

有些人没有少女时代的,虽然久远的嫦娥可能不是很老,她就属于仕女图的模样,不是青涩含羞——据说当年李香兰曾要饰演嫦娥,上海孤岛张善昆曾经想过。

豆沙馅自是甜腻,卖的人家当然说不甜,眼下还有某种解释:如今人都不爱甜,我们的月饼甜到刚刚好。吃在嘴里,倒有一番滋味——没有红豆是不带甜味的。古老味道还要和猪油,甜润带顺滑,像失传已久的歌声,娇糯可喜。是年纪很妙龄的娇音,但容貌则是惊人的娇媚美艳。

李丽华的名女人列传,给予了柳眉凤目,音容笑貌,活生生地从腐朽的年代踱出来。

感觉这回中秋节是匆匆的——不过这一两年老饼家逐渐回归,大概后代总还是在的,想必练了手艺,借着旧有的名声,把一两样口味月饼做出来,有的是在网上试一下,有的索性在老店面售卖。如今物是人非,旧址开着旧招牌饼铺,难得的是月饼礼盒,保有一种老款式:大月亮,古称为广寒宫,月宫娘娘居当中,侍女候两旁,打着扇,嫦娥衣着华贵,朱色嫣红,端详着人间万物。旧情调,引起思古幽情——更久远一点的,用白纸包着月饼,饼筒贴着包装招牌纸,玫瑰红描线画就的嫦娥奔月图,云鬓高耸,袖带随风飘,是民间传说里走出来的,张派的字句是“……与人亲近”,再旧也是和自己人亲的。旧到一种豆沙馅,加了陈皮碎,甘香回味,而且只有一家有,买了吃,咳嗽微喘似得到缓解。挨近佳节,又去;女招待已经有了晚娘脸色,不耐烦:买两个以上,扣二十巴仙——买单个月饼,没放在眼里。

李丽华没有奔月之举,则有《万紫千红》在弯月歌舞一幕,不过是接近百老汇的。她的少女模样十多岁,偏向丰满,稍微减一点,就千娇百媚起来了。

我倾心容色艳丽的尤物型,羞怯可人儿的尤敏却不是尤物,虽然是艺名姓尤——永恒的少女,是主流,难怪李丽华后来的人们无法领略她的美。日本人迷上尤敏,也是为了那种神秘莫名的少女纯洁美。可是后来提起尤敏,那是嫁入高家的少奶奶了,少女也开始有福态。李丽华本是美妇人,再老也有一种难言的贵气和霸道。友人还珍藏一个礼盒,盒上精印了照片,苹果绿旗袍簪了好多片银粉叶子,正主儿是长眉入鬓、芙蓉其面的李丽华。这图我后来在别的杂志封面也看到了。自然,友人也有他怀旧的同好者,不过和他谈小咪姐的,大概就是我了。长久我为了恶人恶事消耗了时光,逐渐没了谈论风花雪月的兴致。难为他不时传来这些曾经灿烂过的人物相片,说说小咪当年在马六甲拍娘惹与峇峇,如何似天后娘娘降凡尘,艳色轰动了南洋。他和有心人,策划编了本《万紫千红》,通篇李丽华,兼赠光碟,里头无不是丽华软糯柔媚的歌音。他临末时,还重复传来那张小凤仙封面,他不是健忘,而是李丽华的艳媚太过惊心动魄了。月里嫦娥不过如此。可是旧时月饼的口味被复制,今年的中秋节没过,他倒先走,在云端天上参拜礼盒上的丽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