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上海时髦地四周,红男绿女可以说是:“上半身诗人,下半身流浪汉”。

据说开业以来,歌舞升平,一桌难求!你要看人,看年轻的时尚,看帅哥美女,原来这里有!

放眼上海时髦地四周,红男绿女可以说是:“上半身诗人,下半身流浪汉”。复古+现代、东方+西方、民族+都市……乱穿的风格很多变!以前这样的风格也曾经盛行过,三毛、杨丽萍这些自由的女艺术家,她们流浪在天地之间,把自然穿在身上。她们了解自己,掌握着独一无二的“节奏”,所以自由而松弛。

今天的年轻人,张曼玉似乎离得有点远,不过时尚文化几十年的变迁让他们自然成就了自己的style , 与多年前不谋而合!

音乐酒吧里,台上的歌手不是礼服不是亮晶晶的晚装,取而代之是oversized的西装,松散的长发;台下的姑娘不是紧身连衣裙尽显曲线,而是宽宽的白衬衫,低腰的牛仔裤。想起1990年代红得发紫的张曼玉在戛纳电影节(也作康城影展),白背心配低腰牛仔裤,一条细细翠绿漆皮腰带,尖头黑色高跟鞋和流苏包包都是拉齐“年代感”的单品,在众多欧美女星礼服出席的场面里,她的造型出众,脱俗,今时今日看起来就是时髦的“松弛感”,它本身包含了浪漫、不羁的艺术基因。它微妙、复杂,也不好定义,穿搭本来就是承载人们“内在”的容器,这种风格的复杂性和包容度能让我们直接联想到女性艺术家们身上的复杂个性,这正是她们的迷人之处。

如果说上世纪20年代的松弛是优雅,90年代的松弛是极简时髦,那么现在的松弛是法式日式的混搭,是适当裸露的小挑战,是文艺和叛逆的对立融合……总之增加了极大的复杂性,总之年轻人和上一代在打扮上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

当下的人无论是生活还是精神,都或多或少存在焦虑,而“松弛”这个词也就应运而生了。“松弛”为什么能成为“焦虑”的对面?因为它不是一种慵懒和随意,更不是躺平和摆烂,而是尽力之后的随遇而安,是一种因为自信才有的从容。它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结果。

说也奇怪,从1990年代到现在的30多年时间里,五湖四海人们的穿着是如此多变,当然这环球化的30年,互为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欧洲找一家沿街咖啡馆,点一杯咖啡呆一下午,看不同年龄的绅士美女,洒脱自在;在洛杉矶的大学校园里看年轻的莘莘学子带着意气风发的身影,自信充满激情;在东京新宿原宿街头熙来攘往,时髦精致的人群目不暇接。

“推波助澜”这种风格的是Coco Chanel,她推出了“新女装设计”,把整体线条改成了H型,将腰线下移,还加入了阔腿裤、衬衫和“男装女穿”的思路,在这个时候,Coco Chanel希望女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优雅。

时尚历史上另外一个追求“自然的优雅”的时代是1990年代。同样,这个时期风靡的也是“H型”和“腰线下移”,彼时刚刚经历过“经济大萧条”,大家都不想在穿衣打扮上那么卷,舒服、自在、更好地感受自己才更重要。带点艺术家气质的“低腰”,有一种从容,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懂得拿捏衣服和身材之间的互补性,很温和,也很淡然。

在各个城市游走, 观看人永远是一种乐趣。可能过去新闻时尚工作的关系,观看街头时尚,男女老少的穿着打扮,精神面貌像是抵达一个城市的功课。我们只是擦肩而过,素昧平生,我们从未真正认识,却又像总有交集。

偶尔有朋友约我出门听歌,没想到上海复兴公园里藏着不要说是中国,哪怕放在亚洲或世界都屈指可数的音乐酒吧。酒吧像个小型音乐厅,标准挑高的舞台,庞大组合的乐队,水准一流的中外歌手以及梯形舞台和楼上包房,让人忘却了世界的不确定和大环境下惨淡的楼市、股市和失业率。

无独有偶的是,这个年代,从东方到西方,时尚确实越来越松弛舒适。上个世纪20年代也是如此,为什么是1920年代?当时一战刚刚结束,物资匮乏的同时女性也要投入重建家园的劳动中,所以,不过分束缚身体,不需要精心呵护,更加务实的穿着打扮成了刚需。

无名歌手巨大的能量掩藏在她宽大银色西装里,淡金色的长发垂落,遮住了她的脸!华语歌里有新配曲有蓝调,唱得真好!我们看不清她,我们感受着她!台下欢乐成海,一件件流浪的大衬衫和清澈的眼睛!

到了上海,外滩百年建筑里的人群,新天地的时尚都曾是风景,但是现在人还真不容易看到。互联网让更多人宅在家里,路上穿梭着快递小哥的摩托。日益空荡荡的购物商场和高级餐馆也揭示着经济下行的趋势,人们在办公室?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