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一般来说是由旅行社安排住宿与交通,没有导游随行,饮食也由旅客自行安排。这样的行程与跟团游相比会更自由、方便,时间安排可以随意调整,游览的景点也可以随心意改变。在自由行的开支中,交通和住宿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要想节省开支,就要在这两项上多花些心思。

这个政策,衍生出自由行方式,让中国大陆居民到香港感受一下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港式美食,什么是食品安全,什么是港式产品,什么是港产电影。总之来香港旅游就是消费,就是买买买。

21年后的2024年5月中旬我接到一通电话,有位算是香港政府政策智库的老朋友,问我一些宏观课题,大意是过去四年因中美关系紧张,香港面临不少问题,加上冠病疫情的影响,许多跨国企业供应链正在进行调整,企业生产布局及出口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智库准备提出构建香港作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

老朋友听完后总结说了一句话,命带华盖的老弟果然不一样!

一招大陆几个大城市居民来港旅游,带来了旅游观光业的繁荣,更带动了各种消费需求增长,香港的经济情况很快就恢复元气,验证了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原理。众多办法中,只要一招就够了,用俗话说,香港土地缺水,只要用小水以“雨露均沾”的形式,而不是用国家“大水漫灌”的手段,干枯的土地马上变成绿洲,一切恢复原状,生气勃勃。

我沉思片刻,建议借用当年的“自由行”来作文章,大意是当年用“居民自由行”盘活香港的经济,现在也许可用“企业自由行”,向大陆各省市推广这个机制,吸引并鼓励更多内地企业到香港发展,促进更多的经济活动。当然要推出这个机制,还要有其他配套。

香港确实有些优势,如完善的司法与会计制度,高效的金融服务,以及后来居上的创新科技硏发。与老朋友深谈后,他问我有没有一句简短的中文字能概括讨论的内容并可以用来做卖点。

老朋友指出香港多年来在贸易和多个相关专业服务方面拥有众多优势和人才,香港作为内地和国际企业的超级联系人角色,如何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加强深港两地合作。老朋友说内地企业大可利用香港作为面对国际的一个重要窗口,把运营,尤其是管理跨国项目的工作转移到香港,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对香港而言十分重要。

在香港工作期间,2003年的经济情况本来就不是太好,加上沙斯疫情,更是雪上加霜,危机四伏。幸运之神保佑香港,经相关部门调研后,开放中国几大城市的居民到香港跟团游和个人游的往来通行证;通行证和护照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只能去香港或澳门,通称港澳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