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从怀旧口味的角度出发,继续弘扬传统粤式点心。

有从业员表示,酒楼已是黄昏事业,今时上酒楼用膳者十之八九是老人,若有年轻人陪同而来,餐馆的环境氛围首先使他们觉得格格不入;而即便厨师的手艺再精巧,提供的点心款式再多,能入韶华之眼的也不外是新派的奶黄流沙包罢了。

阿姐们忙着应付索要点心的顾客,头也不抬说道:“(这一转)只剩一笼,谁要?”

此话放诸餐饮界,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传统菜式或餐馆在市面上越来越少见,再不获支持的话难免于绝迹的命运。

“伦敦大酒楼”的点心区内不时人头耸动。

饮茶吃点心是香港餐饮文化重要的一环。然而近年来,由于大集团以快餐经营模式抢占市场,再加上铺租昂贵、缺乏人手等种种因素,传统酒楼乃日渐式微,有能力像旧时那样提供手推点心车的越来越少,更遑论在场内设置点心区了。

因此,只要能维持营运,无需事事利字当头,温情乃见。

“伦敦大酒楼”是传统大型酒楼。其在1979年由陈茂发所创立,以家庭管理模式经营,高峰期分店有五六家之多,如今则仅剩下旺角弥敦道一家,由女儿女婿打理。

旺角店迄今也有30年的历史了。首先,其为自置物业,免去了挨贵租的威胁。其二,占地数万尺,平日开放两层楼面做生意,筵开200席,其间任由数十辆手推点心车穿梭来去,并划置点心区让顾客自己点菜取菜,完全不是问题。其三,厨房内有20多位师傅,都是制作点心的老手,都乐意继续制作传统点心。

港地有句俗语“买少见少”,说的是销售品数量有限,卖出一件就少一件,欲购者手慢则向隅,徒留悔恨。

像我桌上的鸭扎,又称“鸭脚扎”,由上世纪70年代广州的“鸭脚包”演化而成。厨师先把鸭脚高温油炸个透彻,再加入香料炖煮、调味,然后和虾仁、猪肉碎、芋头一并包入油炸过再浸软的腐皮中,在锅中大火蒸10分钟,淋点蚝油上桌。准备这传统点心的工序繁复,但只要功夫到位,就能给出细软、油润、爽滑、香嫩的不同口感,这是集团中央厨房操作所无法企及的。

因此,即便是准备起来费时而利润又不高的菜式,也制售如故。

“有‘香芋鸭扎’吗?”我趋前问道。

“我我我!”我一手接过鸭扎,一手递上点心卡,让阿姐在上面盖印;又要了一笼牛百叶,一笼鲜竹卷,重复盖印的流程,结账时收银员即可根据卡上的印章来计算餐饮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