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者对照片的解读需要依赖对照片中人物、物体、场景等具体细节的了解。如果观者不认识照片中的人物,就无法理解照片传达的内容。这使得照片需要附带文字或其他辅助信息,以提供观者更多的上下文,使照片的信息更加清晰。

在当代艺术领域,留有悬念的作品似乎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之一。观者面对这样的作品时,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被引导着主动思考、解读,甚至参与到艺术品的创作中。这种互动性使得含糊不清的照片更具吸引力,观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赋予照片更多的意义。

生活本身就是复杂而多样的,表象是清晰的,但现实往往是含糊不清的。这也许是为什么一些摄影者认为,好的摄影作品应该反映生活的真实,让观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与注解。摄影作品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表达,是摄影者对生活、情感、思想的诠释。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会面的地方 (meeting place)” …… Jean Mohr

没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导致观者对照片失去直观性,这在新闻摄影或商业摄影中可能不太合适,因为这些领域通常需要直截了当地传达信息。然而,在艺术摄影领域,一张充满悬念、含糊不清的照片被视为发挥艺术创意的一种手法。这种留白和模糊性为观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了更丰富的思考与情感。

约翰伯格 (John Beger) 英国艺术史家,《观看之道》作者,对摄影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所有的照片都是含糊不清的”(All photographs are ambiguous)。摄影的本质特征在于捕捉光线与时间,呈现的是被拍摄瞬间的断片,而非连续的现实。这使得照片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模糊性,摄影者在按下快门时所做的选择,将瞬间定格在画面中,成为观者理解照片的关键。

摄影作品就像是一扇打开的门,邀请观者进入一个独特的空间,一个视觉的会面地点。在这里摄影师、被摄者、观看者,以及那些使用照片的人,都在这一刻汇聚在一起,共同聚焦于这张照片所呈现的画面。

观者从照片所看到的仅是摄影者在瞬间选择记录的有限信息。这些信息与过去、未来的事件是间断的,观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来填补这种断裂与作解读,因此同一张照片可能会被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理解。这种主观性使得照片的信息变得更加模糊不清,甚至让观者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对照片失去兴趣。

总的来说,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其含糊不清的特性既是挑战,也是摄影艺术的魅力所在。无论是直截了当地传递信息,还是通过留白和悬念引发思考,摄影都能够以多种方式影响观者,激发观者的想象力与情感。在这个“会面的地方”,摄影成为一种沟通的媒介,连接着摄影者、被摄者和观看者,创造出独特而丰富的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