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又把小说放回书架上。封尘就封尘吧,断舍离,说时容易做时难,我明白这是“我执”,但我甘而为之;或者倒过来说,一旦为之,心里不安,宁可在“我执”里快乐自在。

我手里有一堆初版金庸小说,好几回了,心想不如卖掉算了,换些钞票,多去旅行,比把它们留在书房里更实惠。然而实在舍不得,把书从架上拿下来,翻几翻,又放回去。一次两次三次,皆如此,因为翻页时看见的不只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更是自己的影像,彼时从湾仔哪间书店买回小说,如何窝缩在床上追读,怎样跟同学辩论金庸笔下的人物正邪……一幅幅的历史画面浮现眼前,那是我的记忆宝藏,而此刻握在手里的厚实书本正是记忆的物质见证,等于在时光废墟里留下的“遗址”,把它们让出,等于割弃了部分的自我,岂不伤感?

“你无法只读一部金庸”的另一层意思是,你无法满足于只读一个特定的金庸小说版本。这么多年来,他把著作修订再修订,一旦做了“金粉”,你必很想探究不同版本里的情节差异,不一定是为了判别修订得好或坏,只不过为了想象金庸在修订背后的心理状态,想了解他为什么如此取舍。钱钟书说过,读书如吃鸡蛋,好吃便够了,无谓费神去看母鸡到底长什么样子。这可不一定。有些书,你被深深撼动过,很难不渴望多知道关于作者的一切,长相与人品,言谈与神态,从而加深读后的乐趣。你不只想看母鸡的长相模样,更想感受母鸡的喜怒哀乐,占有母鸡所曾触碰的一切。此之所以,作家的故居可以参观,旧物可以拍卖,签名著作更是辗转于各藏家之手,至于相关的生平秘密更是出土再出土,考证再考证,永不嫌多。“金庸产业”如今只是初兴,自此之后,必更兴旺繁荣。

意思是说,读了第一部,便必被深深吸引,立即想读第二部;然后是第三部,然后是第四部……直到读完为止。由是成为“金迷”或“金粉”,就算不是如痴如狂,脑海里亦从此住着他笔下的各路武侠英雄和坏蛋,摆脱不了他们,而他们就是金庸的化身,跟你不离不弃,莫失莫忘。

怪不得曾有人说,你无法只读一部金庸。

金庸先生百岁冥诞,掀动了网上二手书拍卖热潮,各种版本的金庸小说,本来已是有价有市,现下更被追捧,60年代初版的著作无不以五位数字成交,较新的版本也涨价至少30%。金迷们的热情高涨难挡。

30多年前买过一套硬皮典藏“远流版”金庸小说,赴美读书时借放在好朋友家里,其后失联,人找不着了,书当然也没了。这是这辈子最令我心疼的书债,我是债主,那位好朋友在我的记忆中变成坏朋友,——金庸竟然成为我的友情关系里的“第三者”,自是我的荣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