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于1980年的《人到中年》是中国文革结束初期的作品,在内容上极具开创性,被认为是一部“影响一代人的小说”。小说主人翁陆文婷是个医术高明而又任劳任怨,经常超负荷工作的眼科医生。人到中年,陆文婷持续承受着沉重的,来自工作岗位与家庭生活的压力,却始终工资微薄,生活拮据。有一回陆文婷连续做了三台手术后,终因操劳过度导致心肌梗塞,一度生命垂危。谌容以细腻的笔触,通过陆文婷在病床上的回忆,点滴叙述她初入医院行医,到与丈夫相遇、结婚,生儿育女的人生经历,小说中陆文婷所走过的大半生,她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展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与面对生存困境的坚持与执著。

当年谌容与黄春明的同台演讲,他们以各自的体验谈“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别具那个年代的特殊意义,今日看来也不过时。

分别来自海峡两岸的谌容与黄春明,不但是同时代的作家,在创作经历上也有其相似之处,他们都以小说起家,作品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都以文学语言触及富于时代意义的社会问题,在他们所属的时空产生过影响力,且谌容与黄春明又分别因其原著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再次在文坛与电影圈引起关注。

文学与电影互为影响,谌容在演讲中提及小说《人到中年》发表后,她接到许多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来信,其中一位女读者谈起她曾穷困得无力为孩子买双白鞋,只能让孩子以白粉将鞋子涂成白色。谌容读了读者的来信,内心虽感难过,却决定就地取材,当她亲自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时,这个读者提供的真人真事,丰富了电影的情节。

回头看去,当年谌容与黄春明的同台演讲,他们以各自的体验谈“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别具那个年代的特殊意义,今日看来也不过时。

由黄春明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多由小说家本人亲自编剧。那年黄春明在演讲中提到自己因有感于文学在商业社会的无力感,因而转而从事电影工作,但他又发现,市场上过多粗制滥造的商业化影视作品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使人失去个性,于是又希望借助文学找回人们的思考能力。

黄春明的小说一贯以悲悯情怀关注底层社会及被漠视的小人物,他又是个说故事的高手,那年黄春明在新加坡演讲时,其多部中、短篇小说也已改编成电影,尤其由王童执导的电影《看海的日子》上映后,风评极佳,陆小芬还以此片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记忆中,台湾电影在八九十年代曾掀起一阵文学改编热潮,除《看海的日子》外,黄春明的其他许多作品如《莎哟娜拉·再见》《两个油漆匠》《儿子的大玩偶》等也都一一搬上银幕。在台湾的这一波文学电影浪潮中,黄春明以小说做出了贡献,展现了文学的魅力。

对于文学电影的影响力,黄春明以电影《看海的日子》为例子说,在台湾,一个14岁的雏妓看了电影后,有了生存的勇气,最终与养父母脱离关系;另外,一个怀了身孕的风尘女子决定像白梅一样,勇敢地把孩子生下,以尽为母天职。

过年前在网上读到谌容病逝的消息,想起这位曾经以小说《人到中年》红遍华文世界的小说家,曾经也在新加坡留下印迹。1987年,谌容与冯骥才、黄春明、陈映真、李怡、戴天、许达然、韦晕、吴岸等多位来自各地的作家,应《联合早报》的邀请,参与那一年的国际华文文艺营。

《看海的日子》以一个烟花女子的遭遇为叙事重心,女主角白梅年纪轻轻被养父卖入青楼,以换取皮肉钱替养父治病,为弟妹提供学费,但多年以后,当养父病逝,回家奔丧的白梅却被弟弟及弟媳视如瘟神,白梅伤心之余,决定不再回乡,并开始计划生养自己的孩子。怀孕生子之后,白梅果然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到海边生活,坚强地负起为人母的责任。

那年谌容到新加坡的时候,由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人到中年》也已公映,电影问世后叫座又叫好,并直接捧红了饰演陆文婷的潘虹。印象中,年轻时候的潘虹有一双大而澄澈的眼睛,电影中的潘虹,其忧郁却坚毅的眼神十分传神,可说为其演技加分,助她演活了谌容塑造的,一个在夹缝间生活,万般无奈的中年眼科医生。潘虹也因这部电影获得肯定,得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