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为新山的端午诗节到首都寻访诗人。与彼此皆陌生的游川、傅承得的相约之所,就在午后斜阳穿过竹帘的紫藤茶坊。三人席地而坐,我默默扫描这方简朴的木质空间,其宁静清雅,与楼外喧哗燥热的车水马龙,宛如隔世。那是我首会“林老板”,一位谈话与行动都干练利落的文化创业者。

不同的年代,在此走马灯般上场的,有曾经不羁放歌的“激荡工作群”,有街头行吟的诗人,有不同的戏剧或舞蹈圈子,有民间社运的高谈阔论,也有庙会节庆的流光溢彩。这座“码头”,不只朝向州府,也触及国际。

12月17日,紫藤同仁及文化艺术界,以林老板口头禅“活该活”为名,为林老板办了一场歌、舞、剧、乐俱全的“欢送会”——大家克制悲恸之情,送别一位现代孟尝君。

12月14日,噩讯传开,林福南走了。林老板骤逝,震惊了华人文化界。

土木工程的科班背景,让福南练就娴熟的物理结构与推理逻辑。多年前,他结集“民力”,办成云门舞集在马国首演的壮举。扣除数以百万计的成本后,尚有余额成立“云手基金”,继续挥发文化辐射波。紫藤之外,他又在数码大潮浮现之前,善借台湾创意大家詹宏志的眼光,促成“网藤”公司的出现。网藤与雪兰莪州数码经济促进中心及另一家新创资金众筹公司,都有极密切的根藤关系。

1987年,留学台湾归来、修读土木工程系的林福南号召众筹募资,每人马币1000令吉,在人蛇杂混的茨厂街边上创立了“紫藤茶坊”,将台北紫藤庐的文化气息,移植到吉隆坡。

在吉隆坡,创业30多年的“紫藤”,从一开始便不仅仅是家茶坊;后来,以茶入菜的“紫藤茶原”也不仅仅是家餐馆,而是首都一处文化驿站。在马来西亚文化界,谁没在紫藤喝过茶吃过饭?

9月初,紫藤的“林老板”突然在脸书贴上“再见”两个字,让众多老友都紧张起来,纷纷探询。第二天,他入院做心血管手术。过后三个多月,他多留在医院,更常在加护病房。

此后岁月,紫藤的人文招牌,一直都是“人未到朗朗笑声先至”的林老板。林福南为人古道热肠,遇事冷眼旁观,办事擅长化繁为简,善于搓合各方人脉资源。他口才与文笔皆强,喜欢剖字析理,豁达嘻哈。各方人马在紫藤喝茶吃饭,议事论天下,多少文化盛事,就在他看似不经意的调动下风云成形。有时,明明是他的场,他却忙着提壶沏茶,宛若事外。如果文化界也是个流动的江湖,30多年来的紫藤,肯定是吉隆坡一座“文化码头”。

去年,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首设武侠小说奖。颁奖礼上神秘评审现身,赫然是不做二人想的林老板。侠义开篇,字字珠玑,精准如剑。如今回首,花踪舞台,侠者经典身影,从此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