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听吴老师在座谈分享他期间到访过的独立书店,有在住家售卖有关原住民绘本、冲浪客为主要读者的书店,或欢迎旅客住宿的书店等,各有特色,而特色就是独立书店存在的原因。按照他的意思,社区的书店是小读者的启蒙,非常重要。良有以也。试想读者如从小常到小书店看书、买书,就像去理发店、游乐场那样自在,阅读多半会是他一辈子的爱好。然而,在这追求制度化、效率与速度的城市,家长带小孩逛实体书店,似乎比带小孩补习,上才艺班更要费神。只是,若我们稍不留神而随波逐流,这是否意味着下一代注定失去体验逛书店的美好?

提到独立书店,我们习惯将重点聚焦在生存或永续经营这类陈腔滥调的问题。换位思考,如吴老师所言,或许可视之为考取学位的心态,凡事有限,尽自己的所能,全力以赴,联想到《海风酒店》封底的一句话:“我们到达的就是曾经离开的,我们失去的就是我们想追求的。”倘若拥有过最好的书店时光,自然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既洒脱,更无价。而范老师在座谈结束前,提出“成功”的独立书店,就是和读者一起成长的书店。

恰巧,当时我在书店引进了吴老师的最新长篇小说《海风酒店》。小说出版的两个月内,吴老师跑遍台湾80多所独立书店,透过新书活动与读者在各独立书店相遇。对独立书店业者而言,这项意志力惊人的行动,是种温暖而鼓舞人心的支持。

三个月前,收到艺苑公司的邀请,参加今年作家节的座谈。获悉能与作家吴明益老师、范俊奇老师一同主讲“独立书店:新马台不一样的阅读”,简直是喜从天降,立即答应。实际上,我更想听取两位国外作家的想法,向他们学习,毕竟身在舒适圈太久,必然有看不到的盲点。

友人JW说,只要书店安好,他就觉得踏实、心安,对于有心的读者,包括作家、出版人、读书会而言,书店是心灵的一盏灯。对我来说,这些年来,我因做书认识了许多良师益友,确切地体验人生,面对自己,何其有幸,感谢自己当时的决定,更要感谢英先生当年的那个问题:婉菁,你的理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