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涯中,李海萍虽曾受邀为柔佛苏丹依斯迈画像,为马来西亚建国首相东姑创作浮雕像,为印尼苏哈多总统、新加坡企业家李志城、胡文虎等塑像,但他的艺术日常,却更多是默默在画布上涂染一辈子的南洋风情。李海萍晚岁患喉癌,切除声带后以写字沟通,至90岁逝世。声音的缺憾,从听到讲,都从未夺走他在艺术天地里的色彩活力。
1936年,李海萍从上海新华艺术学院毕业,次年,学院在战火中被炸。和刘抗一样,李海萍为避战,又回返南洋。他先落足槟城,为韩江学校美术老师。
新山,即使是在上世纪下半叶,也仅是一座步伐缓慢的边城,吐着浓烟的火车从长堤南岸的狮城嘟嘟北上,新加坡的繁华并未注入一水之隔的新山。我70年代中叶从南洋大学毕业后回新山就业,为续美术之爱,也一度向李海萍学习油画。那时,他早已离开宽柔教职,在新山报馆街星洲日报隔邻的店楼上,开创“李萍画苑”教画。
1956年他举家南下新山,成为宽柔中学首位美术主任。我1960年代进入宽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位美术老师耳戴助听器,原来一边耳朵遭炸弹震聋,终身听力减半。宽柔岁月,美术室里,李海萍为印度校工所绘的粉彩肖像及创作的几尊人物雕像,是好一批校友共拥的校园印记。
结果,就促成了南方大学艺术馆内的“先驱画家李海萍油画展廊”的出现。从沉寂的库藏中走出来,借展的李海萍油画又回到了新山人的视野里。就如一幅逾10英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公寓扛抬下来的荷池油画上所题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样,这小小的展廊,也许能让如今开始繁忙的边城也听见,一位曾为边城艺术奠基的老画家手中画刀划过画布的声音。
李海萍的二女婿是诞生于新山的国际汉学名家郑良树教授。去岁,为在南方大学筹设“郑良树教授书画珍藏馆”,我常到郑府向师母请教,师母也就其家中收藏的十数件先父油画与我商议收置考量。
1915年,祖籍客家的他诞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市。12岁那年他母亲离世,他只身远赴广州,在中山大学附中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进入林风眠掌校的杭州美院,在雕塑大师刘开渠的门下学雕塑,过后又在上海新华艺术学院修完西洋美术。
那年代的杭州与上海,是中国现代美术的两大摇篮,不管是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或上海潘天寿的“传统出新”,回望两院,赫赫然尽是名师与一众五十年后名重中外艺坛的门生。这当中,从南洋北归学艺的,就有麻坡的刘抗和从印尼漂泊而去的李海萍。